— — 托爾斯泰再怎樣偉大,我們也不應成為托爾斯泰
最初,我對「#什麼叫讀完一本書」的回答是:
「當有人問你『這本書在講什麼?』時,你可以馬上條列出這本書的精華和啟發,並且這些精華都已經全數記錄在卡片筆記盒中,也寫成書摘公開發布」。
聽起來頭頭是道,但,我發現這標準有問題。
如果是應付考試,這標準是對的。
但若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閱讀,那我認為:
書本不可能讀完,也沒有必要讀完。
▋ 「#閱讀=看見文字+回想」
在上一篇講雪球速讀法的文章中,我提到「閱讀=看見文字+回想」。
當你在閱讀時,眼中看的是書本內的文字,但實際上腦中浮現的,是這些文字勾起的「想法」。
例如:「烏托邦大道」
大多數人可能沒什麼感覺,認為我就是把「烏托邦」「大道」兩字組合起來。
極少部分人會知道,這是一本小說的名字。
差別在哪裡?前者的人,大腦裡沒有這項資料,所以這串文字對他們沒有意義;
但如果你知道這名字,你會知道我桌上正放著這本描述這虛構的英國樂團如何創作、成為明星、改變世界的小說。
文字不重要,一本書只是寫滿字的一疊紙。
你真正在讀的,是文字在你腦海裡勾出來的意義,藉由這個意義和作者連結、對話。
不同的生命階段,回到同一本書,你會和作者產生完全不同的對話。
(如果是一本好書的話)
每次閱讀,我們的思維都會靠近作者一點 ,因此成長一點。
但是,我們沒有必要成為作者。
托爾斯泰再怎樣偉大,我也不想成為托爾斯泰。
我想成為我自己。(帥氣眼神
得到 App 創辦人羅振宇在《閱讀的方法》這本書中講得很好:
「愛上閱讀的方法說來也簡單,就是:一個段落不喜歡,就跳過去;一本書不喜歡,就換一本。」
「就像一個闖進遊樂場的孩子,奔跑撒野,輾轉於個個項目之間,碰到不感興趣的,轉頭就走;遇到喜愛的,就玩個不亦樂乎,
單純享受玩耍帶來的快樂。」
「這個過程中,唯一需要護持的,只有心頭那一盞燈火:能持續覺察到閱讀帶來的樂趣,以及閱讀對自我心性的增進。」
但願在這個網路時代裡,我們都能好好護持心頭那一盞燈火。
💡 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