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3:太在意外部結果

加恩
Aug 17, 2022

--

訂閱數、觀看數、不重複下載數、網站瀏覽人數、按讚數、評分、互動率…

這些都是做自媒體的人看著心裡糾結的數字。

數字永遠卡在那邊,你永遠希望他多一點。

對我來說,過度在意外部結果的死法是死在起頭。

在經營「加恩脫褲爛」podcast時,我推出了幾集在聊喜劇演員的podcast,初期沒什麼人聽,但是仍然有收到好的回饋。

我心想,一開始這樣也很正常,過一陣子看看吧。

又推出了個幾集,發現其實不管主題是什麼,數字好像永遠就那樣

於是我也懶得再想新的主題、新的方向了

一個計畫就因為太在意不舉的數字而停止了。

你跟我一樣嗎?

恭喜你,歡迎來到死法三:過度在意外部結果。

(這邊討論特別以影片創作者為例子,不過內容應該適用於各種類別)

數字歸因的矛盾

這些數字真的是愛恨交織,充滿矛盾,就像是香菜一樣讓人懷疑,到底該愛它還是該恨它呢?

關於這些外部結果,我整理有三個問題:

因果問題:這些數字看似是你可以掌控的,實際上真的很難說。

影片腳本很好笑、打光好、收音好、剪輯流暢等等,就保證了這隻片會有大量觀看嗎?

相信做過Youtube的人都知道不是如此。

反過來說,那些有大量觀看數的Youtuber,有時影片品質與腳本真的會讓你納悶了。

盲從問題:這些數字似乎是針對我的影片拍的好不好的反饋,但我專門做那些觀看數很多的主題,似乎我又變得很內容農場。

我在做PressPlay頻道時,特別有這種感覺。達康.come是非常有功力且很好笑的喜劇團體,但漫才利基點偏小眾,很難一下子跳上主流(強調:一下子),而頻道裡一下子就爆紅的,是許藍方解答性愛疑惑的影片。

如果單單照著「哪個主題觀看數多我就做哪個主題」的邏輯,那人家PressPlay早就該找十個爆乳瑜伽老師來拍健身影片了。

(等等,還是現在方向是這樣?)

妹子、寵物、財經、英文這三者幾乎是高流量的配方,但這真的是你想要做的內容嗎?

(妹子帶著寵物柴上鏡頭教你看懂英文第一手財經新聞,這種頻道感覺就一定會爆啊)

精確問題:我怎麼能確定觀看數多按讚多,就代表看的人是真的喜歡我的影片?我怎知道我吸引的是對的「粉絲」們?

回到PressPlay案例裡,許藍方性愛FAQ影片爆紅了,我終於揚眉吐氣可以跟老闆交差,

然後我們才發現,來看的觀眾全部都是對岸的死豬哥。

現在就很尷尬了,人來是來了,但來錯人了。

唯一能做的只能繼續推別的內容,等這些人自己慢慢走掉(用戶點閱率降低)

這個受眾是不是對的受眾?不一定,要看你想要吸引這一批人幹嘛。

找他們來做抹茶巴斯克與藍莓波士頓派可能不太對味,但把頻道賣掉轉型成中共軍武與政論節目,那肯定很對。

數字只是代表「量」,別忘了還有「質」的那一面。

我討論這些數字,並不是要寫「如何衝高你的觀看數」這種老主題,事實上「如何快速一萬訂閱?」、「一個月內達到五萬觀看!」這種標題一概都是釣魚假議題,除了騙你注意力時間以外沒什麼用處。

因為,你其實真的對那些數字沒有太大的掌控能力。

當然你可以藉由許多方式改進你的影片SEO、影片品質、內容選題…之類,來「希望」會增加觀看數。但是說到底,觀眾是否會看,還是觀眾的事。

但是偏偏,要知道我的影片拍的好不好,我的腳本寫的好不好,我需要反饋。在網路創作的世界,最主要的反饋來源就是數字。

那怎麼辦?

現在是該看還是不該看?

更細緻的回饋使用方法

在《超速學習》這本書裡面,作者Scott Young花了不少篇幅在討論「回饋」這一件事。他認為,回饋類型有三種:

結果型回饋:有或沒有,好或不好。資訊量最少的回饋類型,仍然有助於學習。可作為學習的激勵指標,或者評價目前的學習方法是否有用

資訊型回饋:即時的針對特定點的回饋,笑話得到的笑聲如何、編碼寫到哪一行出現錯誤訊息…等

改正型回饋:來自教練、導師,或者其他曾經解決過一樣問題的人示範

用這個概念來看Youtube頻道的數據,就蠻有用的。

一般我們常說的「訂閱數、觀看數」,是屬於「延遲的結果型回饋」。

如果你再細分一點,抓出「連續觀看段」、「重複觀看頻率最高」這類針對影片細節的數據,你得到的是「資訊型回饋」。

資訊型回饋的價值高於結果型回饋,而立即回饋的價值又高於延遲性的回饋。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的是:訂閱數、觀看數是利用價值最低的回饋類別。因為他們既攏統,又不即時。對創作者來說,其實真的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但是偏偏,大多數創作者都會選擇看這些數字,至少在剛開始的時候。

因為這些數字就明明白白印在那邊。

所以事實上這是一個UX的問題,最不應該被創作者注意的數字,反而是最大的數字。

因此,多多注意細節的數字回饋,刻意忽略掉那些最容易獲得的數字。

剩下的數據判讀應該YT上一堆,輪不到我來說。

區分內外的心法

你只能把馬牽到河邊,要不要喝水是馬的事

雖說運用Scott Young對於回饋的觀念可以幫助你判讀數據,但說真的,面對這些數字而保持心平氣和,真的很難。

自己沒什麼粉絲佛心做那就算了,哪天爆紅了,你隨便一個小包也可以被酸民放大檢視,特別喜歡的片子發布後成績超差,說能保持心平氣和是騙人的。

人性會讓我們把注意力聚焦在「外部成果」上。而如果不能夠自制這點,那麼輕微的案例就是像我一樣:不斷的放棄,因為沒有人看。

而嚴重的案例,則是將自己的快樂主控權交給這些數字、演算法以及酸民手上。

創作者得憂鬱症,多少跟這一點脫不了關係。

創作是一種修行,必須區分什麼事情是內部,是你能控制的;

以及什麼事情是外部,是你所不能控制的。

區分清楚,才能專注在你能控制的部分,例如,拍更多你覺得超好玩的企劃,不管有沒有人看。

《被討厭的勇氣》在討論阿德勒生活哲學中,也提過「課題分離」的觀念。

課題分離,說穿了就是「你只能把馬牽到河邊,要不要喝水是馬的事」。

把你認為好的內容,持續不斷且公開地發布(且設定好關鍵字、SEO、小標、縮圖等等基本功課),那已經是功德圓滿了。

接下來影片如何表現,那真的不是你的事。

每每提到課題分離,總是會想到美國神學家尼布爾的寧靜禱文(Serenity prayer):

「請賜給我平靜,讓我接受那些我無法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那些我可以改變的;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兩者。」

一樣,撇除基督教的色彩不談(我是不是連續兩篇都用了基督教相關例子?),這個禱告文的關鍵是在最後一句話:

「請賜給我智慧,讓我能分辨兩者。」

推薦書目:斯多葛生活哲學55個練習:古希臘智慧,教你自信與情緒復原力

老實說這本書我沒讀過,但斯多葛哲學是2000年後在美國self help世界裡很有名的一個關鍵字。

什麼是斯多葛?其實跟前面說的阿德勒課題分離有點接近,也是要你區分你能做的,與你不能做的事情,並且坦然接受與面對。

例如斯多葛哲學家會鼓勵你「窮活」一陣子看看,讓你自己體驗一下真的喪失了一切金錢的生活,其實也不是說真的很糟。

於是你對於「喪失」的害怕,可能也就少一點了。

這本書我沒看過,但也算是斯多葛哲學裡的名著。不過想想你如果真的沒有讀這本書,也好像沒有這麼的糟,所以我對於亂推薦你這本書的罪惡感,也就沒那麼嚴重了。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