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變強,必須擁抱不確定性

加恩
Mar 12, 2022

--

如果你要自學一個技能,你有兩種可能的作法:

  1. 有一個穩定的課表,每週進度妥善規劃,用一個月專心學一個主題。
  2. 安排三四個不同主題,把學習計畫打散,今天看看這個,明天看看那個;三個月時間穿插地學完三項主題。

在什麼樣的模式下學習,效果最好?

答案可能讓你意外,研究表明:隨機的效果比較好

《高手學習》這本書提到一個實驗:不同受試者分組,請他們練習ABC三種網球發球方式,一組是A練20下,B練20下,C練20下;另一組則是由受試者自行隨機練習,每一球發完,下一球要用哪個方法都可以。

另一個實驗,請藝術系的學生學習辨認不同畫家的風格,一組是一次看七張A畫家,再來七張B畫家,再來C畫家;另一組則順序打亂,隨機出現ABC三位畫家的作品。

結果?隨機練習的組別,學習效果都較集中練習的組別要好。

為什麼會這樣?這可能跟我們的記憶存儲方式有關。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布約克(Bjock)教授夫婦提出一個關於記憶的理論模型,非常簡潔地解釋了這個現象。

我們一般認為記憶就像是沙灘上寫字,隨著海浪沖刷,會慢慢淡化。這是錯的。關於是否記得一件事,有兩個關鍵組成:「儲存強度」以及「提取強度」。

「儲存強度」是這件事情在大腦中的記憶強度,只增不減,對一件事只要曾經有過印象,腦中就存在這件事。

既然儲存強度只增不減,為何還會忘記事情?那跟「提取強度」有關。提取,就是一條通往該資訊的小路,這條路走越多次就會越寬廣,越少次就會雜草叢生。

「提取強度」,就是這條路的寬度。試圖回想,這個「提取記憶」的過程,會同時增強「儲存強度」與「提取強度」。

而最有趣的是:提取過程的難度越高,對「提取強度」、「儲存強度」的增強效果就越強

這是顛覆三觀的關鍵點,意味著兩件事:

  1. 學習一件事時,回想過程越是痛苦,你對它的記憶越深刻。快樂學習並不存在,痛苦讓記憶深刻,因此增強提取跟儲存強度。
  2. 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忘記。忘掉之後再回想起來,會讓記憶強度變更強。我們常說「學校學的都還給老師了」,搞笑的是,學習還真的是「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這也漂亮解釋了,為何安排隨機性的課表,分散、有間隔的學習過程可以優化學習效果。因為過程就是一次又一次微小的忘記,然後痛苦地回想,反而因為痛苦而有了深刻的效果。

而這過程是混亂且充滿不安全感的。好的學習,其實相當讓人難受。

當然,這不代表穩定規律,專注在一件事上學習不好。

穩定是把這件事外包給時間的方法,因為穩定而規律,時間久而久之你做這件事的障礙會越來越低(刻意練習產生的神經路徑增強),因而漸漸不覺得做這件事有什麼困難,於是進入長期主義的範疇。

本質上,這是一種把任務「外包給時間」的做法。

隨機性的學習,跟穩定並不衝突。隨機學習不是一天打魚三天曬網,而是「分散」:一次學習三四樣不同的計畫,一會子練吉他,一會子學日文,一會子寫程式。乍看之下可能混亂且不斷忘記,但卻因為要不斷重新想起,反而記憶深刻。

隨機性課表,是一種「穩定地混亂」。想用這種方式變強,要在隨時掙扎著想起來的痛苦中悠遊自得。

我們身邊,都有一票人,明明大家擁有的時間就是一樣24小時,他們卻好像有時間停止器,能做出難以想像的產量。

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多事情,是因為他們有能力承受混亂,混亂反讓每件事的學習效率變高,就像開外掛一樣在混亂中高速前進。

之前流行過一個說法,說「書桌越亂代表這個人越聰明」。如果從隨機學習的角度來看,書桌混亂可能代表這人時常在反覆的忘ㄩ記與回想中間掙扎,他確實聰明。

(歡迎用這個高大上理由當作不整理的藉口)

這種學習的方式,有一點反脆弱的味道了。尼采說:「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這些怪物,都是反脆弱學習者,越是折騰,越是成長。

追求穩定,那是NPC在幹的事。要成為強者,必須擁抱不穩定,擁抱折騰。

總之,《高手學習》這本書推薦慘了,有機會你一定要讀讀。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