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量子轉換

加恩
Dec 1, 2022

--

時間管理有三大弔詭:「記憶」、「空閑」、「期望」。這篇文章是討論「記憶」弔詭的第二篇。
對於想直接看方法論的沒耐心仔,可以看《時間管理三大弔詭:方法論》(施工中)
對於《要忙,就要忙得有意義》這本書介紹,可以看上一篇

時間的量子轉換

這是關於記憶與時間最大的弔詭:作者Vanderkam做了近千人統計結果,發現:專注在提升「時間感」,竟然可以增加「空閑時間量」。

也就是說,當我們練習經營記憶,累積時間感,這個時間感就好像經過某種量子轉換,以分秒小時的時間量出現。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時間不夠」究竟是什麼意思?

要理解這個弔詭,我們要先追問:當有人說「我時間不夠!」、「真希望我有多一點時間!」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應該不是「時間不夠我經歷更多選舉造勢現場」(有些人很愛)、或者「時間不夠我歸納更多報表」(有些人很愛)、或者「時間不夠我去享受尖峰時段人擠人充滿汗味的公車」吧?

(…有些人很愛)

作者認為,「時間不夠」全名應該是「時間不夠做我想做的事」。這些我想做的事,往往是人要回應需求金字塔最頂層的「自我實現」。

這個「我想做的事」,不僅限於生活中的小確幸。也許可以這樣說:在金字塔中越靠近頂層的需求,對我們產生的意義感與快樂越大。

二戰集中營倖存者心理醫師Viktor Frankl在著作《活出意義來》中寫道: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

這個生命的追問,來自馬斯洛金字塔各層需求:「我是否安全?我是否飽足?是否被愛?是否自我實現?我是否自我超越?」,在這些需求詰問面前,小確幸只是點綴。

回應這些核心需求,才可為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與意義感。

作為智人,我們都對意義感和快樂有一定量的需求,而滿足的媒介有無限多種:努力賺錢、經營家庭、研究哲學、養寵物、宗教、講笑話、賞鳥、下五子棋…等等。

我們口中嚷嚷著「時間不夠」,全名是「時間不夠我呼應我的需求,使我擁有快樂與意義感」。

「我們想擁有更多時間,其實是想擁有更多回憶。」(Lila Davachi)

從這出發,我們可以把前面的公式更精確定義:

時間=時間感=時間量 * 關於意義感與快樂的記憶

如果能接受這點,那就很好理解時間感與時間量的轉換了。

時間量與時間感的量子轉換

所以時間感究竟怎樣轉換成時間量?其實邏輯相當簡單,就是幾個點:

  1. 人需要快樂與意義感的記憶(時間感),藉此回應馬斯洛金字塔頂層需求。
  2. 人對時間感的需求量是固定的,我們並不需要無限量的快樂與意義感的記憶,只要滿足人對自己的期望就夠了。(除非我們對自己的期望有所扭曲,關於這點會在第三篇討論)
  3. 當我們更專注地提高時間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存入更多有意義的記憶),單位時間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就更有機會產生「空閑」。

這概念跟高效率完成工作提早下班一模一樣:更深刻地「活著」,讓你有更多時間去活。

活著不只是工作,也包含創造回憶、經營家庭、經營朋友圈、探索世界與內心…等。只注重於工作(賺錢)帶來的意義感,等同於忽略馬斯洛金字塔其他需求對我們的吶喊,長期下來只會在內心裡堆積成焦慮。

而大腦是逃避的專家,人類為了逃避焦慮,發明夜生活、PS5、約砲軟體、酒精、電商、週年慶與網美咖啡廳。

「逃避雖然可恥但很有效」其實剛好相反,逃避並不可恥,大腦先天就是這樣設定。但逃避真的沒有什麼效果,積下來的「需求債」終有一天還是要還。

只有還清這個需求債,我們才開始空出時間。

我們不是因為有了時間才做重要的事,我們是先做了重要的事,才有了時間。 — Vanderkam

什麼叫做「提升時間感」?

時間就像乳溝,連松鼠都有。(來源

提升時間感是經營記憶的進階版,是時間管理的核心。「時間就像乳溝,擠一下就有」,不論這句話當事人是肥宅還是妹子,確實就是對的,時間感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擠出來」。

一般商管書都會說,要擠出時間,我們要預先規劃時間、區分任務緊急與重要象限、GTD、番茄鐘等等,但這些都只講了「時間量」的部分而有所偏頗。

提升時間感,關乎兩個要件:

  1. 辨認出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如專準主義(essentialism)的形容,「哪一兩件任務是完成了之後,你會認為今天有所進展?」,找到最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投入最少時間而有最大的意義感產出,cp值最高。這一點也是大部分商管書強調的。(詳述於第二個弔詭:空閑)
  2. 提升對於「當下」的感受:練習放大你所喜歡的時刻,把生命難得出現的美好時光最大化記憶量。這是把記憶經營技巧實際應用在時間管理上,Vanderkam稱之為「細品」 — — 藉由練習,把美好記憶最大化,讓未來可以反覆地回味這些「悠閒」。這個技巧也是大部分商管書忽略的。

「細品」(Savoring)是提升時間感的關鍵技巧,作者引用吳爾芙的小說《到燈塔去》的一段,雷姆塞太太在一場大為成功的晚宴即將結束時的感受:

「她一腳踩著門檻,逗留於這個邊凝視邊消逝的場景裡再久一點。」

我們也可以用各種媒介細品時間,達成放大時間的效果,如作者引用 Fred B. Bryant登山攻頂後的感受:

「…山楊和雲杉林,山下流過一條小河。他留意肺部的感覺,感受氣息與寒冷,撿了一塊石頭當作紀念品,想著之後要跟自己所愛的人們分享這段經歷,還想起已經過世、也愛野外冒險的爺爺,想著他會多麼以自己為傲。」

注意在這裡Bryant運用了光影、溫度、肺部觸覺、石頭的觸覺、實體紀念品、未來預期如何跟人分享、回憶過去的爺爺…各式各樣感受世界的媒介,都能在短短一刻運用上。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細品也是一種文學的應用場景,幫助你留心細節,意識到世界的氣息與脈搏,讓你在生命裡建立更豐富滋養的意象與回憶。大腦天生會清除不容易觀察到的細節資訊,因此細品技巧需要靠後天努力練習:

「壞事會踹你的門,逼你去處理;好事則需要你自己去找,這需要一套更細緻的技巧」 — Fred B. Bryant

專注於做重要的事給你空閑,細品時間則為那些空閑賦予意義。兩者互相互合作,重要的事情完成了,美好時光歷歷在目,人生意義與快樂俱足,夫復何求!你這時真正產生「下班」感,就是本書英文書名 “Off The Clock” 的意思。

Off the Clock! 該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一直到今天結束之前,還有幾個小時可以偷閒,多好的感受。

人才是時間的主體,任務不是

「他會咬人嗎?」「不會,不過他會用別種方式傷害你」「人權研究的碩士學位不會讓你找到任何工作」「(哭)」

大多數時間管理的書籍文章,都只注重於提升時間感的第一點。緊急與重要、預先規劃時間、專注、番茄鐘、設定目標、GTD、PDCA…只為了一點:「獲得空閑」。

但是,我們努力地獲得空閑之後,卻鮮少有人告訴我們,如何使用這個空閑。時間管理的書籍,大多只講了一半的故事,工作的那一半。

這很可惜,時間管理只在乎「工作」,就又是把人給簡化成公司的螺絲釘,商業世界的一兵一卒了。

(延伸閱讀:一昧追求「生活黑客」,被黑的可能會是你自己

時間到底是什麼?人間幾十載,所為何事?時間作為生命的某種度量,要管理時間,我們不能不面對生命,也不能把生命拆解到只剩下工作任務,以為解決了一小塊就是解決了全部。

Laura Vanderkam提倡從時間感出發,把人放在核心,亦即把「意義感與快樂」放在核心。這個時間管理方法也會啟動一條長長的因果鏈:增加時間感,滿足意義與快樂的需求,讓人放下擔憂進而從容;從容面對時間與生命,因此能降低過高的期望,真正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產生了時間股利,騰出更多時間。

人才是時間的主體,任務不是。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