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留白的藝術

加恩
Dec 29, 2022

--

這是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記憶、空閑、期望」的系列文,這篇文章主要討論針對「空閑」弔詭的解決方案。

九點還沒到,你已經在會議室。

五分鐘之後就是例會,十點半提案,12點con call,也許可以邊講電話邊去小七拿個飯糰,順便把寄杯用掉。下午三點小組討論,在這之前要把下週的文案趕出來。文案該往小清新還是可愛風? 這兩個有差嗎? Michael說要女性向,誰知道女人在想什麼?還是我叫AI寫?搞不好連AI都比我懂女人。

你看了一眼今天待辦清單總共12項,心裡浮現一抹絕望。你唯一的禱告詞,是今晚可以不用熬夜…

上一篇文章我們拆解時間管理弔詭「慢慢來比較快」,討論了「放慢」怎樣建立心理城牆,增加時間感同時做出正確的選擇。

但是放慢並不是全部的答案。面對現實各種殘暴,只是當一隻樹懶不太可能生存。放慢之後該怎辦呢?作者說,你可以練習「留白的藝術」。

這是Flash,Flash做事情很慢,Flash很棒,學學Flash。

在設計裡,留白(white space)有兩種功能:留下眼球休息空間、讓資訊產生高價值感。

在時間管理中,留白的功能也類似。不管我們做什麼工作,我們都完全可以把行程表塞爆。選擇留白不塞爆,就是讓行程表裡只留下高價值的事務,並且把空白留給自己喘息、機會、和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我們不是因為有了時間所以做重要的事,我們是因為先做了重要的事,才有了時間。」 — Laura Vanderkam,作者

我們可以從現實怎樣吃光空閑來思考怎樣做到留白,回顧一下這個三點機制:

1. 帕金森定律:一項工作會自動填滿你所允許他做的時間(大自然法則) 
2. 我們通常先回應別人要求的事,而非自己真正重視的事(無法說不,使時間表充滿雜務)
3. 我們通常不會限制自己在某個時限內一定要完成某工作(注意力喪失,缺乏時間紀律)

以上三點互相效力,於是自己的時間表裡塞滿了別人的事情,自己的重要事物就放不下了。

而針對這三點機制,作者認為有三個技巧可以防止現實把空閑吃掉:

1. 「時間紀律」
2. 「時間股利」
3. 「行程表極簡主義」

時間紀律

時間紀律沒有聽起來那麼可怕,你不需要按表操課、五點起床或者活得像Jocko一樣。,

它的原理只是這樣:真心認為時間寶貴,盡量利用每一分每一秒。

這個盡量利用,不是焦慮的要把所有待辦事項塞到一天內做完。其實只要避免「無意識地使用時間」,就很足夠了。例如無意識地滑手機、無意識地逛蝦皮、無意識地追劇…時間殺手。

試試看,這超難。

作者列舉的實際做法有:

  1. 預先規劃時間如何使用:通勤時預先準備好要聽什麼podcast、把最難搞的工作安排在最有效率的時段,確保這件工作順利完成…
  2. 有意識安排休息:在一天內穿插兩三個半小時的休息出去散步或小睡,維持專注可以避免拖延反而浪費時間。
  3. 為工作設定時限完成:預防帕金森定律的唯一方法。時限多長不一定,有些人專注時間只有半小時,適合使用蕃茄鐘方法;有些人半小時才剛進入心流,一個時段就要三小時。
  4. 說不:保護自己的寶貴時間不被別人的垃圾侵犯。

除了一天內規劃時間以外,作者也認為要好好安排週末與下一週行程。最適合的時間應該使用週五下午,這種「一週工作都大概做完了,新的工作下週再說」的時間。

但,都看個人啦。

我的經驗裡,執行番茄鐘是最困難的,因為當我專注起來,往往會進入心流,番茄鐘在那邊鐺鐺鐺根本是干擾,反而一大塊兩三個小時的時間段是比較適合。

第二困難的是說不,別人有求於你的時候並不好拒絕。「你先把我當備案,如果找不到方法我可以幫你」是不錯的拒絕方法。但,你也知道,跟人有關的事就沒什麼通則可以應用。

我的經驗

時間股利

時間股利,意思是用現在的時間投資某一件事情,換取未來的空閑,是作者發明的詞彙。(畢竟,雞湯書不發明個新詞說不過去)

雖然是炫砲詞,但也還算貼切。實務上來說,時間股利就是把「每件事情做兩遍」:第一遍完成這項任務,第二遍檢視工作流程,讓這項任務更快。

每件事做兩遍,一開始你需要花雙倍時間做一件小事,但在未來你可以花比其他人更少的時間。當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更快完成,你就會在未來節省大量的時間,這就是所謂「股利」。

時間股利也是成甲所謂的「結硬寨,打呆仗」,初期慢慢累積真正重要的「臨界知識」(重要的核心觀念、「第一性原則」),到後期讀書就會飛快,因為腦中早就都建好基本框架了。

作者列舉很多小方法可以建造時間股利:

  1. 自動化工作流:鑰匙放固定的地方、開會盡量約同樣的時間地點、撰寫bash腳本讓電腦自動化完成機械式任務…
  2. 取得領域內專家名聲讓工作自己來找你,你就不用自己開發業務(作者提這壺有點太高空了…)
  3. 在家架設工作室,爭取在家工作的時間省去通勤(這本書寫在前疫情時代,現在應該不太難)

時間股利的觀念就是複利模型的應用,蠻好理解的。也許翻譯成「時間複利」更炫砲一點,雖然可能會被李笑來告。

清空你的行程表,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事

「清空行程表」大概是每一本時間管理書都會講的觀念。也確實,這是一個關鍵。

如果把行程表想成你的房間,時間管理就是居家整理術;家裡垃圾一大堆,你買再多的歸納箱也沒用,你應該做的是開始丟東西,執行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近藤麻理惠、斷捨離等等方法不外乎這樣:

先明白大部分的事物都不重要,然後思考哪些是真正重要、有意義、帶來快樂的事物。

前面得「先明白」是大前提,執行極簡主義必須有個覺悟:「人生在世,大部分的東西都不太重要,真正寶貴的物品大概就那幾樣」,這樣才能開始用 “Spark joy”的怦然心動法丟東西。

因此極簡主義,表面上整理的是房間,實際上整理的是亂成一團的生命。

行程表也是如此。

大概像這樣。

好,困難的來了。

一定有人要問:「我的工作完全不 “Spark Joy”,那明天辭職嗎?你養我?」

或者比較溫和的:「我知道要選出我真的喜歡的事情,但是我怎樣都選不出來怎麼辦?」

第一個問題是主控權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被外界現實侷限,但是,面對這個現實我們有選擇如何面對的主控權。

作者說:「我們不是有了時間才做重要的事,我們是先做了重要的事才有了空閑」; Tony Robbins 說「先解決貧窮心態,才能擁有財富」。要拾起這個主控權,你必須先相信你有。

這個相信是強大的。現實由外界存有和自我認知建構,當自我認知改變了,現實因此而改變,外界最後不得不變。

第二個問題,讓我總結一下每一本時間管理書:

『請拉一個表格,這邊放你最喜歡的東西,那邊放你最討厭的東西,左邊是「LOVELOVE」區,右邊是「SHITSHIT」區,然後把SS刪掉,只做LL,只要照著 “LLSS” 方法,就可找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極簡主義、基要主義、專準主義…』

騙鬼不會喝水。

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明明超難,想太久還會引發存在危機(existencial crisis),然後商管書都寫得好像拉個表格就解決,搞得好像人生失敗是因為我不會Excel。

Excel正確用法

光是物品的極簡主義嘗試,我就不知道丟了多少東西又買回來。行程表上極簡主義更是如此。外在而言,我怎麼知道今天這個約推掉,會不會出事?內在而言,我是否真的喜歡現在所有的行程?

時間管理是一個生命議題。「清空行程表」,就是在回答:什麼事情值得我投入靈魂?什麼事情就算失敗也不會讓我後悔?

「重點不是我對生命要求什麼,而是生命對我有什麼要求。」 —Victor Frankl

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一個漫長的試誤過程。生命的成長不能追求效率,若用生活黑客式的極致追求,結局很可能是自我的「黑化」。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放棄嘗試」,然後留心那些「怦然心動」的時刻。

沒有說明書,沒有方法論,只能接受「目前就是一團亂」的現實,然後抱持「未來會更好」的相信。

飛蛾:「老兄,也許生命的意義不是找到那個完美的火把,而是找到你內心的火…」

不過,一個可能有用的練習:思考死亡。

在死亡面前,沒有太多事情是真正重要的。用死亡來做試金石,也許能幫助篩選出行程表上重要的行程。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傳道書》.所羅門王

也許在一本書的書摘講到死亡太多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人生唯一確定的只有死,在生與死的縫隙之間,是你不得不面對的,生命的永恆詰問。

思考死亡,可能你會想到賈伯斯的畢業典禮演講,那個要你想像每天都是生命的最後一天,然後要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然後記得買iphone的演講。

但我認為「明天就死了」這個思想實驗可以隨意延展:

有哪些事,是你明知下禮拜就死了,也爽爽去做?下個月呢?

一年後你就死了,你會如何使用這一年?

五年呢?

我說的不是 “Bucket list” 一路玩到掛那種享樂主義,而是用死亡來檢視你是否真的珍惜你現在擁有的日子,以及接下來一週的行程。

畢竟,我們口中的那些「昨天」,那些已勾選的待辦事項,每一個都是實在的微小死亡。

昨天不復,明日終將逝去。在死亡面前,沒有哪件事不是虛空捕風。

「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 《傳道書》.所羅門王

《傳道書》與佛陀故事的相似,直接面對生命的空無,形成聖經裡獨特的一章。作者自稱為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生於榮華富貴,獲得大智慧而理解到「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傳1:9),不論是享樂、榮華、智慧、愚昧、名譽、公義,都是虛空。

然而,面對虛空捕風的世界,作者並沒有落入了虛無或享樂主義,反而是非常積極的:

「人最好是吃喝,在自己的勞碌中自得其樂;我看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 — 《傳道書》.所羅門王

同樣的,佛陀印證空性後並未遁入虛無,而是傳講佛法,普渡眾生。

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提出,面對存在必然消亡的荒謬,人類的一切努力就像是神話中薛西弗斯將巨石推上山頂,看著它滾下,然後不斷重來;但卡繆卻說,我們應當想像那正走下山腳的薛西弗斯,內心是快樂的,因為在那一刻他戰勝了命運。

虛空並不否定人的勞碌,剛好相反,虛空成就了人的勞碌。

你是否也在勞碌中自得其樂?什麼樣的勞碌讓你自得其樂?

死亡沈重且虛無,用死亡做試金石,勢必引出沈重且虛無的存在問題。如果你認為這樣做太累了,日子得過且過,你完全可以這樣做。

殘酷的是,我們可以逃避思考,但逃不了死亡。逃避思考越久,越晚面對生命,未經思考而逝去的「昨天」就越多。

這才是時間管理的現實。

願你也能在勞碌中,自得其樂。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