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有三大弔詭:「記憶」、「空閑」、「期望」。這篇文章是系列文的最後一篇:「期望」。
對於《要忙,就要忙得有意義》這本書介紹,可以看上一篇。
不知道哪件事情比較諷刺,是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寫時間管理,還是更久之前我花了一兩年在讀這本時間管理書。
花這麼多時間,是因為我總覺得時間管理被講得太容易了。時間管理總是被說成什麼XX術、XX招,好像靠個表格框架,學個一招半式,就能騙個幾片江山,晃個幾淌渾水。
又語義上,花費一堆時間在時間管理上,本身就超矛盾的啊。
但說到底,時間管理就是充滿弔詭、矛盾與詭譎啊,根本橫看成嶺謝霆鋒,遠近高低李家同。
從 Laura Vanderkam 書中我大概分出了三個弔詭:記憶、空閑與期望,因為這三個領域是時間管理中最反直覺的部分。
時間量是固定的24小時,對吧?殊不知人對時間的感知裡,記憶才是真正決定時間長短的參數——我們因此可以操控時間的多寡。
事情趕緊做完,才能享受空閑對吧?殊不知先學會把事情慢慢做,然後下功夫在清空時間表,選擇做重要的事,才是獲得空閑的辦法。
這一篇長長的系列文,我用拙劣的文字,試著討論那難以討論的。
最後,終於要講第三個弔詭了:期望。
羅蘭夫人感嘆:「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今天我要抄她說:「期望,期望,多少心魔假汝之名!」。
因為「高期望」聽起來是如此符合道德,堅持高標準,應該直接導向高成就。但是在不知不覺中,高期望讓多少人死在沙灘上。
期望,是心魔的高階套路。
哀傷的是,死於過高期望的人,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為什麼做不到「二八法則」?
我們都知道二八法則,20%的技巧可以產生80%的效果,只要掌握好一件事的兩成重點,就可以快速做到這件事的八成。
說到二八法則的展現,最極致的大概是這位老兄。
Tim Ferris自詡爲生活黑客界的白老鼠,他曾經做過一檔電視節目,要挑戰在一週內學會某個領域的技巧,並且在一週結束後跟世界頂尖高手PK。這些領域包括德州撲克、巴西柔術、跑酷、衝浪、爵士鼓…。
所有人都會覺得,一週的時間,怎麼可能?但他證實了,確實有可能。
你當然不會一週變成世界大師,但是確實可以交出一些成績:和世界巴西柔術冠軍PK、跟樂團合奏爵士鼓…就只用一週的時間。
他的方法?辨認出一項領域內的最關鍵技能(20%),然後用一週的時間完全只精通這件事。
例如學習巴西柔術,他就只學一招鎖喉的方法,然後用一個禮拜練習從各個姿勢、進攻防守狀態引導到將對手鎖喉,成為非常純熟的「一招小馬」(One trick pony)。
Tim Ferris 證實了,任何技能只要用二八法則,抓出最關鍵的 20% ,專心突破相關的障礙,就可以做到超快速學習
振奮人心,對吧:)
大部分的書都在跟你說要做到二八法則,卻少有人告訴你「為何做不到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是一種理論上的理想,在達到這個理想之前,有許多門檻要先克服。甚至可以說,之所以能做到二八法則,是因為你已經克服了這些障礙之後,這些前期成果複利加成之後的功效。
這些檻是隱形的,因此二八法則雖然正確,大部分人卻都忽略這些檻不談,把二八法則當成幹話在講。
以我失敗N次的經驗,我認為有三個大檻:
第一個檻是「辨認出 20%」,例如學非洲手鼓,作為完全陌生的門外漢,根本無法辨認出最關鍵的技能。這部分你完全只能靠內行的帶路,因此學會問對問題的技巧是個關鍵。這就已經有難度了。
第二個檻,是恐懼。Tim Ferris 在接觸一項新的領域時,會優先抓出這個領域和其他領域的共同點,然後運用其他領域的學習經驗來學這個領域(一種學習複利模型的展現)。而最廣泛的跨領域共同課題,就是「對於陌生的恐懼」。精通在恐懼下感到自在,是快速學習新技能的起手式。
如果有一件事需要你二八它,你必然在冒著一定程度的風險,必然需要學會在恐懼下自在運作。
第三個檻,是心魔。這點 Tim Ferris 沒有提到,一方面因為他是非常純熟的學習實驗者,另一方面他這個學習計畫有大量的外部專業人士支持(還有一群拍攝團隊),這個完善的外部環境讓他不需要處理「心魔」的問題。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下班後的孤獨裡,默默地「憋大招」,一個人面對懶,累,苦,窮…等各式各樣形式展現的心魔,阻擋我們突破自我。
這些心魔似乎渺然無形,但卻都如同涂爾幹的「社會事實」一樣是外在、堅固、廣泛見於創作者的獨立事實。光是心魔就不知道多少人死在路上。
問對問題的技巧、在恐懼下自在的技巧、與心魔斡旋的技巧…這些都是超速學習之前要先掌握的「內功」,二八法則實際上是九陽神功練到一定水準後,劍氣所至,草木竹石均可為劍。
心魔最危險的一個形式,就是期望:那些不切實際的,過高的期望。
高期望超難避免!畢竟我們對20/80、超速學習這種主題有興趣,一開始就是因為我們期望變得更好。
而誰不想要變得「超乎想像地好」?哪個部落客、YouTuber、雞湯書作者能夠拒絕利用這種人性渴望來下標題,收割流量?
因此我們活在「三個月學會一門外語」、「零知識極速入門Python,兩個月轉職工程師」、「五分鐘學會旅遊英文」、「生活黑客極高效率」等行銷文案建構的神話裡頭,讓人以為 20% 可以做到 99%,完全無視 80/20 法則原本精神。
無視自然法則的結局,輸的是自己。
「夠好就好」( “Good enough is good enough”)
期望本身沒有錯。
期望來自「想像」,我們想像一個更好的自己,然後努力成為那個樣子。
但是當這個想像失控,遂成為「幻想」。幻想導致過高的期望,注定做不到的結果,痛苦就因此產生。
其實這很類似佛家說的「苦」,Dukkha。為了一個注定不可能做到的畫面庸庸碌碌,我們不都在緣木求魚?
但有一句簡單的台詞,可以幫助我們放下這個「苦」。
作者描述了她曾協助過的一位畫家,總是在畫畫的時候備感壓力,覺得自己苦於生活瑣事沒時間創作,畫畫的時間不夠多,愧對於自己作為一位「藝術家」。
然而當作者要她詳細紀錄下自己每天的每一個小時在做什麼(時間帳本的概念),一個月過去,才發現其實她的畫畫時間是每週在增加的!
讓自己覺得沒有在畫畫,是心魔。
作者要她練習對自己說一句台詞:「能畫就畫,不能畫就當放假」,用這句話來管理自己不切實際的期望,降低到「只要有做就很好」的程度。
或者以作者的用詞來說:
“Good enough is good enough.”。
「夠好,就好」。
「夠好就好」,是正向循環的起點。
這個心態帶來壓力解放,也因此解放超多時間。因為瑣事而沒有畫畫的時間,心態上直接當成放假,全部成為充電的養分,讓創作時狀態更好。
「夠好就好」,也適用於時間管理以外的領域。
例如說,愛情。
作家 Alain de Botton 認為完美的愛情不存在,並且表示:「選擇訂下終身的對象,不過就是選擇我們想承受哪種痛苦」。
選擇追求完美對象,就永遠活在「萬一我的選擇不夠好怎辦」的懊悔和害怕,以及「別人家的老婆/公…」的嫉妒羨慕之中。
而知道夠好就好的,則活在滿足和坦然接受裡。
把愛情抽換成工作、環境、房子….都可以應用「夠好就好」的口訣來解放擔憂,甚至小到萬年難題:「午餐吃什麼」也是。
《反脆弱》作者 Taleb 說過類似的觀點:從機率上來說,其實同價位每家餐廳的菜都差不多,每家旅館都差不多。
長期而言,不看菜單,直接點隔壁桌在吃的東西,你獲得的滿足就跟每次都仔細認真研究菜單是差不多的。放棄選擇最完美的菜、最完美的「午餐吃什麼」,可以為你節省掉一點腦力和時間來做更重要的事。
作者也提了一堆小訣竅幫助你應用「夠好就好」:
- 出門旅行選旅館時,大概就找類似那幾家。
- 換手機時,問問看朋友在用哪台,好用否,好用就買。
- 要吃哪間餐廳?評價不錯的那幾間,也不用特別研究,反正長期來講,你會獲得的滿足都差不多。
- 不要去看別人的選擇怎樣完美,我們有成千上萬個理由不用社群媒體。
- 如果你在某件事猶豫著,那就訂一個期限下決定,反正一定要做決定的。
過高的期望來自幻想,幻想則來自:行銷文案建構的神話、社群媒體的比較、以為「完美」存在的妄想追求。
要停止這份幻想,我們可以試著做人更佛系一點:「夠好就好」。停止追求完美,可以讓你馬上解脫於選錯的懊悔、害怕,以及對他人的嫉妒之中。
「綜觀七宗罪,唯獨嫉妒一點也不好玩。」
—小說家 Joseph Epstein
時時對自己念這句話:「夠好就好」,就像是李逍遙的冰心訣,可以解定身、昏睡、瘋魔、咒封等完美主義心魔的蠱惑。
聊勝於無的過程目標
「夠好就好」也體現在訂定目標上。
與其訂下那些充滿壓力的「結果目標」,像是「我要在三個月後達到YouTube頻道一萬人訂閱」,這種充滿自己不可控的外部結果,作者認為應該把目標定在自己可以控制的「過程目標」。
例如:
「三個月頻道一萬人訂閱」-> 「三個月內我要每週發一支片,架設一個流量池,並且在裡面每天分享一點關於我有興趣的東西。」
「2023年減肥十公斤」->「報名健身房教練課,每週上三次課程,每次訓練強度都到力竭,並且每天蛋白質攝取量達到120克以上,碳水攝取量壓在150g以下,多吃蔬菜獲得飽足感。」
「30歲之前交到女朋友!」-> 「…請放棄吧」
過程目標+夠好就好=多產者
過程目標遠比結果目標有效,因為我們對這個目標有完全的「掌控」。
大腦喜歡掌控、自主,因此這些目標本身就是獎勵,因為完成這些目標,都會帶來小小的多巴胺噴發,讓我們持續下去動力。
這份動力,加上「夠好就好」的心態解放出的時間,我們可以用這兩個支點建立起正向循環:用小小的過程目標,每天不多的時間,看似不多的努力,實際上可以完成很大的任務。我們因此成為多產者。
作者舉小說家 Katy Cannon 寫小說的方法為例:Katy 會用兩週時間擬定小說設定、與編輯討論、列出場景。
進入寫作階段後,一小段一小段集中火力寫作。設定計時器,一次30分鐘可以寫一千字,一天做兩三輪,可以產出兩三千字。(一天兩頁 A4 的量,其實還好)
一週工作四五天,可以產出一萬字。七到八週,就有八萬字。兩週事前計畫,兩週事後改稿,這樣下來三個月可以產出一本小說。
三個月。相比之下,多少人小說寫了十年還寫不完。
這個方法很簡單,但並不容易:同時要控制期望、要放下「我是否不夠努力」的擔憂、要辨認最關鍵的重要事項,也有時間股利發揮作用:Katy Cannon 寫越多書,就越清楚怎樣省力地寫下一本書,點子也越多。
小小的動作日積月累,就是多產者的訣竅。而這些小小的動作可能並不需要很久,在 Katy 的案例裡她一天只用了一小時半的時間寫作。
實際上需要多少時間?其實可能有一個標準。
科普作家 Steven Kotler 在 “The Art of Impossible” 中借用 Google 與 3M 兩間公司鼓勵員工一週用一或半個工作天自由研究的時間比例,認為要培養好奇心與熱情,可能只要用你所有可運用時間的15~ 20%,長期下來就可以發揮巨大效果。
20%的時間,三個月,寫一本小說,你說這小說完美嗎?當然不。
但沒有小說是完美的。
完成遠勝於完美,因為完美不存在。
放下期望
「別擔心,你先前都在寫,現在也會寫。你所需要的只是寫下一個真實的句子,一個你所知最真實的句子。」— 海明威《流動的饗宴》
期望來自想像,過高的期望來自幻想。
幻想除了受到外在的社群媒體、行銷文案的餵養,內在的餵養則可能來自一種內心的黑暗面。
我總覺得,不切實際的期望是一種自我懲罰、自我指責的形式,導因於對自我無法諒解。其實如果你從台詞來看
「我不能休息,我要努力。」
「我要一天只睡四小時,因為成功人士都是這樣!」
「我要用一個月的時間學會寫程式!」
這些話,更完整的台詞其實是:
「因為我很無用,所以我不能休息,我要努力!」
「因為我很廢物,所以我要一天只睡四小時,因為成功人士都是這樣!」
「因為我很爛,我要證明自己,所以我要用一個月的時間學會寫程式!」
在過高期望、幻想底下,似乎都潛藏著對自我的嚴厲批評,那些我們說不出口,卻深深地傷害著自己的話語。
我們不都被教導要接受、饒恕他人的過犯,善待他人嗎?只是寬以待人的下一句話,卻是嚴以律己。自律確實重要,但卻往往成為心魔抓著我們的把柄。
作者在書中以四個孩子的媽身份說道,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放下對孩子一定要長成怎樣的期望,可以省下很多時間,也帶來很多快樂。
我們也練習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作者說當她寫作遇到挫折時,她總喜歡讀海明威在《流動的饗宴》中對主角自己說的話:「別擔心,你先前都在寫,現在也會寫。你所需要的只是寫下一個真實的句子,一個你所知最真實的句子」。
「你所知」是這段話的文眼。作為人,我們只能接受自己的局限盡力而為,然後把剩下的交給時間。
要放下期望,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和解,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或者換句老話來說:
「愛自己」。
淦,討論時間管理三大弔詭到最後,我竟然寫出這種雞湯結論。但這個結論偏偏又邏輯自洽,學不會愛自己,又奢談什麼享受生命、時間管理?
那也許該問的是:「愛自己」究竟是什麼意思?
其實時間管理三大弔詭的架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
從記憶產生時間感這方面來看,適度犒賞自己,為自己與他人創造快樂的記憶,並且小心翼翼地珍藏這些快樂記憶,是對自己的一種愛。
從空閑的角度來看,尊重自己的價值與時間,清空行程表上不重要的瑣事,讓自己保有悠閒的時間,是對自己的一種愛。
在期望來說,和自我和解,放下擔憂、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是一種愛。我們因此放下幻想與執著,從痛苦中解脫。
時間管理的三大弔詭,竟然是引領著我們學習如何「愛自己」的框架!原來說到底,時間管理之所以難,因為這份技術的底層邏輯,是「愛」。
在各式各樣的商管、心理勵志、自我成長書籍背後,一個又一個時間管理術、工作術、表格、A4紙、筆記本、行程表、Notion、Google日曆背後,燈火闌珊處裡靜靜佇立著的,是等著被自己接受的自己。
接受自己將死,接受自己只是人,接受一切都是虛空捕風,然後,我們盡力收集生命中珍貴的浮光掠影。
愛是耐心,亦即對時間的寬容。也許說到底,我們能做的時間管理,就是好好的愛這個世界,愛他人,以及自己。
「你們當中誰能因著憂慮使自己的壽命延長一刻呢?」(馬太福音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