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文字,就是能打動人心?
怎樣寫出「有穿透力」的句子?
這是我開始寫作以來,心裡常想的問題。
具有穿透力的句子,通常又稱為「金句」,可以凝聚觀點意象、帶出共鳴,通常用於結尾或者文章分段。
寫出金句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以前偶爾寫作,金句通常水到渠成,只要感覺對了就寫得出來。
但現在每天寫,時間有限,哪來這麼多感覺給你慢慢培養?要能穩定產出金句,我需要一點「方法」。
所以這週多讀了一本《文案大師的造句絕學》,結合上一本《超速寫作》,我想整理一下,所謂「金句」是怎樣煉成的。
▋對比與反差
反差是人類認知中非常強烈的情緒,任何使用語言的場合,都可以看到對比的影子。
「我明明想要討厭你,但是我喜歡你。」
「無法成為第一也好,原本就是最特別的唯一。」
「案件不是發生在會議室,而是發生在現場!」
歐巴馬在就職典禮演說中,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這不是我的勝利,而是你的勝利。」
沒有任何文藻,只用了「我」、「你」的對比,卻帶出「一個人與政黨的利益」與「數千萬選民的共同利益」的強烈反差。
如果沒有對比,只是說:「這是你們的勝利!」,雖然方向正確,力道就非常弱。
運用對比法也相當簡單,就是三個步驟:
1. 決定想傳達的用語
2. 找出反義詞,放在前半段
3. 用連接詞修飾
更進階一點,對比法中有兩種常見的句式:ABAC、ABBA。
▋對比句式:ABAC
「如果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麼是我們精神和情感的寄託,而我們一但遍歷了世界,卻發現我們再也無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當我們開始尋求,我們就已經失去,而我們不開始尋求,我們根本無法知道自己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 — — 《小王子》
「考研這場零和博弈,有幾多人得償所願,有幾多人名落孫山。」
「婚姻就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的人想出去。」
「別人這麼努力是為了生活,我這麼努力是為了生存。」
「凡人的早起是自律,高人的早起是習慣。」
「三流員工想著如何加薪,一流員工想著如何提升能力。」
文字出現的場景,也可以放大這個反差。
例如《後來的我們》的電影廣告文案:
「後來的我們,為了誰四處遷徙,為了誰回到故里?後來的我們,有多少衣錦還鄉,有多少放棄夢想?」
這一句話,出現在中國春運期間的車站大廳廣告燈箱。
在匆忙著回鄉的人群中,這樣的文字非常扎心。
▋對比句式:ABBA
這個結構,就是國文課本的「回文」。這種修辭法非常古老,老子在道德經就寫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這樣的句子。
ABBA 的回文結構,又大致上可以分成幾種類型:
抓出從屬關係:
「阿里從來不只屬於馬雲,但馬雲會永遠屬於阿里。」
「孩子從來都不屬於父母,但父母會永遠屬於孩子。」
反轉因果:
「我以為愛情可以填滿人生的遺憾,沒想到製造遺憾的偏偏是愛情。」
「沒有什麼武器可以俘虜愛情,愛情本身就是武器。」
「有時候愛情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得到。」
變換主被動:
「歲月不饒人,我也未曾饒過歲月。」
「當你凝視著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強大不是為了左右別人,而是為了不被別人左右。」
「我們之所以這麼拼,不是為了被世界看見,而是為了看見世界。」
「有自己的風格,就是人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人。」
「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
回文造就勻稱、均衡、工整的巧妙感,在文字、音韻上讀起來都非常舒服,因此也時常用在演講上。
▋具象化
讓你的文字「有畫面」。
「把一千首歌放到口袋裡。」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如果有高聳堅硬的牆壁和擊牆破裂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這一邊。」
《超速寫作》作者呂白說:「你最應該追求的,是文字的共鳴感和場景感。」
共鳴感意味著,你必須寫出讀者內心說不出的話,成為讀者心中的蛔蟲。
場景感則來自文字的具象,一句話,一幅畫,讓讀者看見的不是文字,而是藉由文字投射出來的一場電影。
▋關鍵詞
每當想到一個關鍵字時,就在這個關鍵字上聯想各種不同的相關字詞,拼湊組合出一句話。
「去征服,所有不服。」現代汽車廣告(征服 -> 不服)
「世界上最好的套路,就是順路。」(套路 -> 順路)
「經歷了很多酸楚,是為了把世界看得更清楚。」(酸楚 -> 清楚)
這個作法本身會產生音韻和節奏,產生所謂「鏗鏘有力」的文字,在笑話寫作上也常看到有人這樣用。
▋體感描寫
赤裸、深刻地描寫身體的感受,能讓你的文字出現「溫度」,甚至「詩意」。
「仰頭前進,以免淚水流下來。」
「縱然氣喘吁吁,也不要回頭望跑過的路。」
「早上醒來,我的臉上滿是淚痕。」
「眼皮因睡意而有千斤重,緩緩掙開眼皮的那一剎那,大受驚嚇,眼珠子差點跳出來。」
「他帶著微弱的聲音伴隨著顫抖的雙唇說,我喜歡你。」
要寫出體感描寫過程很簡單,真正的關鍵是
1. 決定想要傳達的用語
2. 想像自己的身體反應,赤裸裸地化為用語
3. 把用語插入句子中適當編排
例如「肚子餓了」的聯想 -> 「無法思考、像是肚子被勒緊、兩眼昏花、世界開始旋轉、嘴巴乾燥、世界消失只剩下食物的念頭」
然後寫出:「我餓了整整一個禮拜,腦袋轟隆隆的都是食物的噪音」。
▋重複法
又是國文課本的修辭法,「排比」。重複一個語句結構,加強你要表達的觀點。
「政治是民有、民治、民享。」
「愛情不是一道證明題,而是能讓你寫下包袱的地方;愛情不是活在朋友圈裡的模範情侶,而是在累了、茫然、不知所措時,可以依賴的對等夥伴;愛情不是一場角色扮演的遊戲,而是一場天時地利的迷信。在這場迷信裡,你只需要做一件事:以你最真實的樣子,去見對方。 因為我們都要學會去接受彼此的一切。」
重複法的特點是,用得好叫做有力道,用得不好就是廢話。
什麼叫用得好的重複?每一次重複本身,都必須「有料」。
重複不是鬼打牆說廢話,而是把大量價值,打包在一個既定結構裡面,降低讀者的認知成本,形成一套流暢的組合拳。
▋重點整理
1. 對比與反差:反差是人類認知中非常強烈的情緒
2. 對比句式:ABAC。
3. 對比句式:ABBA (回文)。
4. 具象化:讓你的文字「有畫面」。
5. 關鍵詞:在關鍵字上聯想組合出句子。
6. 體感描寫:赤裸、深刻地描寫身體的感受。
7. 重複法:用得好叫做有力道,用得不好就是廢話。
文案相關的書,幾乎都會包裝成「只要造樣造句,就可以寫出一樣厲害的句子」。
關於這點,有寫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男人的嘴,騙人的鬼。
套路可以提供靈感,套路也可以提供練習的框架,但是到了真的寫作時,能否寫出打動人心的文字,那得要功夫深。
好在,這是一套可以練習的技術。
歐洲煉金術士的夢想最終失敗了,但是作為文字煉金術士,只要打磨夠久,就會有點石成金的那一天。
💡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昨天的自己。訂閱《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發信,一起成長,日日變強: 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