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 Ferris可能是美國最有名的「生活駭客」(Life Hacker),致力於測試實驗各種科學方法於自身,讓自己可以過相較於一般人更高效率的生活。他過去最有名的著作包括《一週工作4小時》、《人生給的答案》、《身體調教聖經》、《人生勝利聖經》等等。
通常就是那種,只要寫了什麼書,台灣的出版社編輯都會幫他加上「聖經」兩字的作家啦。反正這年頭你只要稍微厲害點,人人的都是耶穌。
《人生勝利聖經》集結了 Tim Ferris在做播客節目(目前已累積到五百多集)時訪問了將近數百位高成就人士之後,總結下每個人思想的精華、心法與生活小秘訣的一本書。整本書大概有一本分子生物學教科書那麼厚。
(或者,一本電話簿那麼厚...)
(或者,一個ipad mini的包裝盒那麼厚,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電話簿或分子生物學教科書)
這本書的用意不是讓你一次讀完,而是讓你帶著問題來問這些大神們各自提供了什麼樣的解法。翻開目錄你可以看到人名,以及他們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精華,提供你索引。
說真的這本書簡直是完美的工具書,有這樣一本書放在桌邊,幾乎就像是有兩百多位大神陪著你,當你有問題時只要翻開,他們就提供答案。
而這些答案都不會是詳細的解決你的困境的答案,而是更好的東西—可以解決你的困境的方法論。
得到答案解決你的一次問題,得到方法論解決你未來所有類似的問題。這本書大約五百多塊台幣,可能是我買過最高投報率的東西。
「提問的品質決定生命的品質」—Tony Robbins
Ferris在書中說到他是怎樣寫出《身體調校聖經》這本書的。
方法很簡單,他提問。
在2008年到2010年間他訪問了運動員、教練等專業人士,不是簡單的想到什麼就問什麼,而是設計了一套問題組, 用這問題組請教了數十位專家,結果就是得到極具系統性、不僅限於運動領域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說,你今天若對精通[釣魚]、[籃球]、[水彩]、[喜劇]...(自行代入)有興趣,用這套問題組寫信去問你想得到的每一位專家,得到的答案絕對讓你省下好幾年你獨自摸索的時間。你會發現專家通常都願意撥空跟有極高興趣的人分享他們熱愛的事情。
這個問題組如下(Ferris書中特指討論運動領域,他也附註說明『運動』這個字可以替換成任何你想要學的事情):
- 有誰是先天不良,卻擅長『運動』的呢?誰照理說不行,卻很厲害呢?
- 在『運動』領域中,誰是最具爭議或最不正統的選手或教練? 為什麼? 你為什麼會想到他們?
- 那個老師非常厲害卻相對沒這麼有名?
- 誰訓練你或影響了你?
- 你有用同樣的方式訓練過別人嗎?他們有複製出你的成果嗎?
- 『運動』訓練中,你見過最大的錯誤和迷思是什麼?最浪費時間的事是什麼?
- 關於這個主題,你最喜歡的學習書籍或資源是什麼?如果有人必須自學,你會建議他們運用哪些資源?
- 要是請你來訓練我十二週,讓我能夠參加『隨意填空』比賽,贏得上百萬美元的獎金,你會怎麼訓練我?要是只能訓練八週,你會怎麼訓練我?
這套方法論可以說是我看過最猛烈的學習入門套路了。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當我開始學怎樣上台講單口喜劇時,其實除了碩修的喜劇課以外(現在有出書囉)沒有任何教材、資源,真的清楚喜劇要怎樣講的人可能也就那幾位,對於新手來說能學的資源很少(現在好一些,但也不多)
我做喜劇前兩年,可能都還只是在摸索,看國外的訪談、聽演員的podcast心法、不斷的看喜劇專場來學習。假如當時我知道這個方法論,那整個兩年的無頭蒼蠅式摸索,可以直接簡化為三個步驟:
1) 整理問題組:根據當時對喜劇的了解寫出email問題公版
2) 找演員寄信:找到二線的working comic(有經驗又相對親近)
3) 整理回覆,根據得到的回饋去練習。
兩年時間,直接簡化為兩個月的信件來回時間。
你說,猛不猛?
當然學習不是只能靠這種土法煉鋼的方法,以喜劇為例,美國有數不盡的工作坊、訓練營、線上課程、書籍在教授單口喜劇這項技藝,台灣也有碩修的課程與書,以及演員們彼此的交流。這項土法煉鋼的方法可能更適用於「當你找不到良好優秀的教學資源時」,會是一個很有力的支點。
如Tim寫《身體調校聖經》只請教最優秀的教練與運動員,因為他們才有最先進的身體知識。這項方法可以快速獲得你需要的知識與眼界水平,但可能也需要高密度的整理心力跟毅力才能完成。有點類似《超速學習》書中的方法論。(還沒測試,等有實際結果來更新)
我覺得這套方法最屌的,是Tim Ferris自己的寫作定位策略展現。Tim的著作、部落格、播客節目中,除了一週工作四小時這本書是他自己已經實際執行、測試過的結果外,其他的內容幾乎幾乎都是「整理其他人的精華一次給你」。Tim不是專家,他是專家的「整理者」。
而這樣的定位有很大的好處:
一、你不用是該領域的專家,你也可以馬上開始動手寫書(如Tim出版了《廚藝調校聖經》,他自己也不是什麼廚藝大神...);
二、你不用擔心自己沒有權威沒資格出書,因為內容都是別人說的話,你只是幫忙「整理」而已。且這樣的角色跟讀者更加親近,不論是以書籍、部落格、播客的角度出發,讀者會更容易跟你產生共感。
三、通常「訪問+寫書」這項大工程,你只能選妳自己最有興趣的領域來做。意即,光這件事本身不用出書,對你自己就有絕對的理由應該要做了(學好你很有熱情的那件事),現在Tim展現的是:你不只可以學好這個領域,你還可以藉由學好這件你很熱愛的事情賺錢!
你還不開始?
如果你發現自己沒有理由不開始,但就是遲遲未做你心目中「一直想要做的計畫」,那你可以看看Seth Godin的《練習》。
我還沒實際測試過這種聽起來很猛的方法論,但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我會把他這套方法應用在學習「喜劇」上,看看會得到什麼結果。
如果你試了這個方法,我也很想知道你的結果!寫信跟我說:chiukau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