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自己打幾分?
在深山裡,有間寺廟遭遇了大劫。
這間曾經繁華的寺廟,因為政治迫害經歷了一場屠殺,眾多僧人喪命後,只剩下住持和身邊四位老僧。
眾僧年壽已高,眼看著寺廟香火斷絕,幾乎是必然的事。
森林深處有間小屋,一位猶太拉比在此隱居。
某天,住持想到這個隱居的老拉比,也許可以問問他,是否有任何拯救寺廟的想法,於是便與眾僧人動身前往。
老拉比歡迎住持與眾僧到來,也為他們的情況表達憐憫。「我能懂你們的感受。人們正在喪失信仰,願意來猶太會堂禮拜的人,也越來越少了。」拉比這樣說。
老拉比和老住持雖然不同宗教,卻也惺惺相惜,互相交流艱深的教義問題許久。
天色漸暗,住持差不多該離開了,於是起身。
「能見到你很好。」住持說,「不過,我們此行的目的還沒有達成。我們寺廟眼看香火就要斷了,拉比可有任何高見?」
「很抱歉,我沒有任何建議能給你。」拉比說。
「我唯一能告訴你的是:救世主就在你們當中。」
其他和尚聽見老拉比這句話,非常驚訝。他們開始思考:「我們何德何能,竟然有一位救世主?」
「是住持嗎?肯定是吧?他可帶領我們許久了。或者也可能是大濕兄,他可是個聖人。還是師弟?他是我們中間最小的,但卻是最可靠的一位…還是,就是我自己?怎麼可能?」
就這樣,五位和尚想啊想,不知道究竟誰才是救世主。他們開始對彼此極為尊重,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就冒犯了再來的神,寶座上的羔羊(即便是猶太教的)。
而寺廟為處於深山風景優美的地方,不時會有觀光客經過。這些旅客經過寺廟時,總覺得這五位和尚散發一道光芒,彼此互重互愛的氛圍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因為這點,旅客們時常回到這間寺廟,也帶上他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其中有些年輕人開始和僧人對話,過了不久,一位年輕小伙子選擇在此皈依。
然後是第二位,第三位…久而久之,這間寺廟又回到過去香火鼎盛的樣子,多虧了老拉比的一句話。
— -
這則故事來自《The Art of Possibility》這本書,作者是一位交響樂團指揮家 Benjamin Zander,以及心理治療師 Rosamund Stone Zander,中譯《自我轉變之書》,熱度不高,看過的人應該不多。
但這是一本很有智慧的書。
這本書在談論的是「如何放下舊有的思考框架,認識到這個世界無窮的可能性」,以及提供 12 個思考練習,幫助你做到這件事。
目前只讀了三個章節,但已感受到其中有些片段非常強力,啟發之深,害我在星巴克偷偷哭了兩次,內容頗值得分享。
▋1. 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是大腦的發明。
神經科學實驗顯示,現實以三個步驟形成:
1. 感官篩選外界資訊後傳遞到大腦
2. 大腦處理感官訊號,建構一套認知
3. 將這個認知傳遞到意識
從這個流程可以看出來,我們永遠不能「客觀」地認知外界的現實。
我們所認知到的,永遠是大腦已經建構好的「輿圖」(map):一個已經寫好的故事、一個早已存在的假設、一個我們建構出來的世界。
▋2. 大腦傾向於讓你活在「論斷的世界」(The measurement world)
既然現實是大腦的發明,那,大腦傾向於給我們怎樣的世界觀?
從演化論角度來看,大腦唯一的功能,是幫助我們生存與繁衍。
為了生存,我們非常傾向於認知危險與負面訊息、區分敵人與我方、發現並收集資源、找尋交配機會。
換句話說,一個「充滿偏見,資源稀缺」的世界,是大腦傾向於建構的現實。
或者,作者說「論斷的世界」(The measurement world)。
「論斷的世界」的故事是:這世界只有「成功/廢物」兩種人,若你不符合成功的標準,你就是廢物魯蛇。而想爬上成功的階梯,只有靠弱肉強食、你死我活的競爭。
這是大腦發明的故事,並不是真實。
▋3. 既然現實是大腦的發明,現實就可以被改寫。
如果一個老師,從學期初就給所有學生滿分 ,會怎樣呢?
作者 Benjamin Zander 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教授,他教的音樂劇課程,學生都極有才華,來自各個領域:提琴手、雙簧管樂手、聲樂家…。
但是,他們大多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創新,難以在藝術上突破自己。
於是 Zander 決定,學期一開始,就給所有學生 A。只是有一個條件:學生必須寫一封信,告訴教授「自己為何值得拿到 A」,並且設定發信的時間點是學期結束。
他要求學生不要只列出學業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自己作為一個人,做到了怎樣的成長,因此值得在這堂課拿到 A。
這是很新穎的嘗試。三週後,教授詢問同學們感想如何,一位來自台灣的學生舉手發言:
「在台灣,我是 70 名學生裡的第 68 名。但我來到這裡,Zander 教授說我是一個 A 的學生。我非常困惑。這三週裡,我一直想著這件事,非常困惑。我是第 68 名,但是 Zander 教授說我是 A …我是第 68 名,但 Zander 教授說我是 A。有一天我發現,當個 A 的學生比當第 68 名快樂多了,於是我決定我是一個 A 的學生。」
這位同學,在這個瞬間裡發現了生命的秘密:第 68 名是大腦的發明;A 的滿分成績也是大腦的發明,一切只是大腦的心智遊戲!
既然都是發明,不如選擇能讓人生好過一點的版本。
▋4. 無條件滿分,看見他人與自己粗胚底下的藝術品
「無條件滿分」的概念,是我讀這本書目前最巨大的啟發。
米開朗基羅有句名言:「雕像早就存在大理石中,我只是把多餘的部分去除而已。」
對他人,「無條件滿分」就是配備一雙米開朗基羅之眼,給予他人無條件滿分,停止以標準衡量他人,認可我們都在自我實現的道路上,存在於外表粗胚底下,有一具完美的作品。
對自己,「無條件滿分」不是自誇,而是從「成功/失敗」的二元牢獄中解放,進入充滿可能性的宇宙,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
如同僧人在彼此身上看見救世主一樣,這帶來真正的認識,以及更彼此尊重、更真誠的關係。
最重要的,「無條件滿分」是讓自己饒過自己。
▋5.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大腦無法做到雙重標準。
你不可能同時對他人評判指責,同時對自己寬容接納。
拿著尺衡量他人,那把尺也必然被大腦用來衡量自己。
這是很殘酷的一件事。
對於他人,你只能看見表象,能評判的不多;對於自己,那些隱藏的不堪,你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
「你給自己打幾分呢?」這問題是無情的。任何對自己誠實的人,很難禁得起任何道德標準的檢驗。
讀到這裡,一段聖經經文在腦中閃現:「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馬太 7:1–2)
過去解經,都說這意思是如果你論斷別人,別人就會論斷你。但是注意到了,經文中並未提到「免得你們被他人論斷」,而只是「被論斷」。
被誰論斷?當然是自己。
大腦當不了雙標仔。習慣於論斷人,你就活在論斷自己的地獄。
相對的,練習給予他人「無條件滿分」,也是在練習給自己「無條件滿分」,是把自己從「論斷的地獄」解放出來的唯一方法。
這是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我們能給他人最好的善意。
也是我們能夠給自己,最豐厚的恩典。
💡我經營《書不起》深度書摘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信,一起成為更聰明的智人: 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