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2:害怕不完美

加恩
10 min readAug 16, 2022

--

看著其他人拍的影片,心裡想著「好像直接開始剪片,剪出來怎樣都爛爛的吧…」,於是你去報名了剪輯課。

終於完成了為期三個禮拜的線上課程,雖然老師從頭到尾講清楚了Premier的各種功能,不知怎的,心裡還是虛虛的。你想,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拍攝的技法。於是去上了燈光設計、買了一盞又一盞燈,一顆又一顆鏡頭…

終於,你開始拍了,然後呢?

這些片從來沒有剪完過。

恭喜你,你跟我一樣死在所謂的「完美主義」陷阱。

每個創作者心裡都有這個小惡魔

LV男裝設計總監(?)、肯爺個人創意總監 ,人稱定義21世紀男裝的設計師Virgil Abloh在羅德島設計學院演講中說過:

“Perfectionism doesn’t advance anything, ironically. As a creative and as a designer, there’s no wrong way to go about the future of your career. The only failure is not to try….[At] the end of the day, it’s your body of work, and it’s the amount of work, the refinement of that work, that will define who you are as a creative.”

「諷刺地是,完美主義從未造就任何進展。作為一個創意工作者,任何推進你的職業生涯的嘗試都沒有所謂的錯誤。你唯一能犯的錯是『停止嘗試』…真正定義你是怎樣的創意工作者的,是你的作品集總成,是你做了多少作品,以及你如何不斷修改你的作品。」

身為專業失敗者,「完美主義陷阱」根本就我家,大家隨便坐不用客氣。

兩年前剛離開夜夜秀試播集團隊時,我很迷一個節目,是美國喜劇演員Jerry Seinfeld剛推出的《諧星乘車喝咖啡》系列:開各種跑車載他認識的喜劇演員出門喝咖啡、聊喜劇。

當時我想做一個山寨版,叫《諧星騎車喝咖啡》,是我騎著各種破爛125機車出門一個人喝咖啡,介紹美國喜劇演員的節目。

那時心裡其實很急迫地想做,總想著:再不做這種介紹演員的節目就要被做走了!(事後證明一直到今天還是沒人做)

一開始心裡想的是,先用手機試拍一個感覺,試剪一支片子出來看看吧。那時候對於Premier也不熟,沒有太多拍攝的知識,只是用一台小米手機跟一個300元腳架,拍幾個畫面後就回家開始剪。

經過約莫50幾個小時(大多時間在摸索剪輯軟體基本功能…),這隻片大概剪出了一個樣子了

那時我心想:「試播集終於做出來了!那麼,下一隻可要認真給他搞搞。」

殊不知,這個想法就像是病毒一樣自我繁衍了:什麼叫「認真搞」?既然是認真搞搞,那麼我的鏡頭可不能隨便,我是不是需要一台相機?

我是不是需要一個棚子?我去哪搞一個攝影棚?

我是不是需要好的收音設備?我去哪搞個好的麥克風??

我去哪找機車?配樂該從哪裡來?介紹Kevin Hart嗎?還是先介紹Louis CK?還是先介紹比較沒有名氣的,等我技巧更好之後再來介紹大咖?

看似毫無重量的小問題,一個堆積一個,最後變成一座山頭。

「做到完美」的想法就這樣自行失控,像是抽走疊疊樂最下面那一塊,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動力立馬崩塌。

而唯一做出來的,就只有一開始那部「試播集」。

這就是「完美主義」的陷阱。

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不需要一次解決這麼多問題,於是就被打敗了。

壓倒我的一萬根吸管

完美主義及其機制

美國小說家Steven Pressfield在《The War of Art 》這本書中提到,每位創作者每天醒來都在做一場戰爭,敵人是 “Resistance”,一種概稱的「阻力」。

「阻力」是創作者唯一的敵人,阻力會以各種形式出現:手指自行滑開的網拍頁面、小孩哭鬧的聲音、一個分心的念頭、柔軟的床鋪…

「阻力」會盡其一切可能,阻止你成為你所渴求的自我,阻止你綻放生而為人的光芒。

而「完美主義」可以說是這個「阻力」最常見的一個變體了。阻力作為完美主義這隻怪獸,牠的台詞是:

「反正我怎樣做都不做不好,不如就放棄吧。」

「放棄還比較輕鬆,幹嘛費盡力氣做一件不比別人好的事情呢?」

「值得花時間做的事情,就必須把它做好!反過來說,做不好的事情,都不值得花我的時間去做!…而你看,那些創作什麼的,別人早就做得很好了,哪輪得到我花時間去做呢?」

最後一個台詞充滿了邏輯推論啊。

完美主義,是一隻創作者需要不斷打敗的怪獸。每當你打敗一次,這隻怪獸會以不同的樣貌,更高等的功力重新出現。

當你寫的是大學營隊話劇劇本時,你擔心系上同學會不會在你埋好的笑點發笑。

當你寫的是好萊塢電影腳本時,你擔心全世界的觀眾會不會在埋好的笑點發笑。

完美主義怪獸的攻擊力只會隨著你失敗的代價越來越高,從來不會降低。

原因是,完美主義的根源是「恐懼」。

大概長這樣

最深處的恐懼

你可曾想過,若把你心頭最深處的恐懼拆解,裡頭會是什麼?

你可覺得,完美主義是一種「害怕不完美的恐懼」?

事實上,完美主義反而是「害怕完美」。

美國作家,2020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Marianne Williamson在她著作 “ A Return To Love” 書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文字:

‘Our deepest fear is not that we are inadequate.
Our deepest fear is that we are powerful beyond measure.
It is our light, not our darkness, that most frightens us.’
We ask ourselves, Who am I to be brilliant, gorgeous, talented, fabulous?
Actually, who are you not to be?
You are a child of God.
Your playing small doesn’t serve the world.
There’s nothing enlightened about shrinking so that other people won’t feel insecure around you.
We are all meant to shine, as children do.
We were born to make manifest the glory of God that is within us.
It’s not just in some of us; it’s in everyone.
And as we let our own light shine, we unconsciously give other people permission to do the same.
As we’re liberated from our own fear, our presence automatically liberates others.

我們最深處的恐懼,不是我們的不完美
我們最深處的恐懼,是我們的強大深不可測
真正嚇壞我們的,不是內心深處的黑暗,是內心的光。
我們自問:我何德何能,可以如此美好、燦爛、傑出且充滿天賦?
然而,你又如何不是如此?
你是上帝之子
看輕自己,好讓身邊的人感到自在,對世界無益,也不甚啟發人心。
因我們生來註定綻放光芒,像是孩子一樣。
我們誕生,是要彰顯上帝在我們內心的榮光
人人如此,不是少數人的特權
而當我們讓自身的光芒綻放,自然而然地,我們讓身邊的人也得以綻放
當我們解放自我於恐懼之中,我們的存在也解放他人。

Williamson這本書是基督教教義出發,提倡人們回歸愛的書,其實作者也可說是「愛」的倡議者,在2019年候選人辯論會上,作者就曾說「川普總統散播恐懼達到政治目的,我來是要散播愛,達到我的政治目的」。

(大概就是教會牧師如果參選了會說出的話。)

將基督教色彩放置一旁,「最深處的恐懼,是我的強大深不可測」,這個觀念,是充滿洞見的。

為什麼害怕自己的強大?

因為強大的自我,與大腦中的信念並不相符。

信念是從小到大長輩、媒體告訴我們的故事:不要搞些五四三,好好工作,但不要給我去創業,好好彈鋼琴,但不要給我去搞藝術。好好唸書,但不要去搞學問,好好結婚,但不要給我去談戀愛,好好投票,但不要去搞政治

社會建立的,是「不要冒險」、「不要不一樣」、「不要搞事」。

而在心中萌發一絲念頭想要創作的你,在內心深處,已經開始了一場與過去數十年累積信念系統的抗爭與革命。

大學時我曾經考慮念社會學研究所,那時候社會學碩班的平均研讀長度是3.4年,也就是說大多數學生必須再多讀四年書才能拿一個碩士。

為何一個碩士需要這麼久的時間?一位身材矮胖,講話如洪鐘,言談犀利如老台商的教授回答:「四年時間,和你過去20年的自我對抗,已經算是短了。」

創作,是直面內心最深處的恐懼:面對心中強大能量泉源的恐懼,這份恐懼形塑成過去的自我,與你對抗。

過去的自我活在你的潛意識裡,活在你的每日習慣與肌肉、筋膜記憶裡。

而選擇創作—持續不斷、公開地創作,是定義上的「與自己過不去」。

因此在這一層意義上,創作,是對自我進行謀殺。

於是,自我極盡一切可能,誘惑你不要創作,也就合情合理了。

這一層意義可能講太深了,事實上體現在作家的日常,也就只是「如何把屁股放到椅子上開始敲鍵盤」的鬥爭而已。

在寫腳本、畫圖或者任何一種創作時,你也大概不需要內心想著你正在謀殺自我。

你唯一要想的只是作品。

我打這篇文章的樣子

《諧星騎車喝咖啡》這個故事即使失敗,還是有值得參考的一部分:我還是做出了一個「試播集」。

即使再爛,我確實還是完成了一部影片。

而能夠完成的唯一理由,是因為「我並不期待這部片完美,我只想表達我要說的,用最直接簡單的方式說出來,這樣就好了」

對我來說,那隻片只是實驗,一個初號機的概念。

精確描述了當時我拍的東西

當時的我,如果把整個系列也當作一個實驗,連續拍了十部出來,也許我的創作生涯會有些些不同。

希望你可以不要重蹈我的覆轍。

推薦書目

要對抗完美主義,必須時常保持一種「在乎但是真的不大在乎」的矛盾心態。

關於這種心態,我推薦這本書,Mark Manson的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ck”。

中文書名我連提都不想提,可以再翻爛一點沒關係,大概編輯認為要有一點點Not Giving a F*ck的感覺。

Mark Manson是少數我會喜歡的self help作者,不只是因為英文書名取得很好,而是因為整本書都保持同樣的態度:No fucks given.

在一片提倡「正向思考」的毒雞湯裡,他是少數提倡你要多說說「去你媽的」的作者。

以我淺見,這本書應該翻成「去你媽的藝術」。

除了完美主義以外,還有更多華麗死法:

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3:太在意外部結果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