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七種死法 6:燒乾熱情/被熱情燒乾

加恩
16 min readSep 24, 2022

--

《找到你的熱情》、《讓熱情驅動你》、《熱情是人生標竿》、《你的生命需要熱情》、《還可以更熱嗎?可以,你的熱情》、《熱情百分百的夢想!》、《生命、熱情與人生》、《炙熱的夢想》、《出發吧!熱情!》、《再不熱情就來不及了!》、《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燃燒了整個沙漠》

好我承認,最後一個就是抄歌詞而已。

我們活在一個集體歌頌熱情的世代。

熱情被貼滿了勇氣、理想與真善美的標籤,似乎當你的生命有了熱情,你所有的問題就被解決了。

可當我們續問:「究竟什麼是熱情?」時,卻從來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

熱情是每天早上五點「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夢想」、連續工作15小時,然後做第二份工作到凌晨三點,睡兩個小時再起床奮鬥的生活嗎?

熱情是為了劇場犧牲奉獻,過著一個月生活費2000元的日子,餓著肚子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的藝術家生活嗎?

還是,熱情是那些飛到泰國佛寺出家當和尚的美國人,在平靜枯燥與大腿痠麻的日子裡追求開悟?

我們根本搞不懂熱情是什麼。

但這卻絲毫不影響我們歌頌、崇拜熱情。

因為它聽起來這麼美好,這麼對,我們一定要擁有它。

對於創作者們,熱情是主要的燃料,也是主要的命案現場。

因著熱情而死的創作者有兩種:大多數「燒乾了熱情」,少數「被熱情燒乾」。

這兩種死法我都體驗過。

剛開始做喜劇時,我曾認定「在台上講老二笑話是我的人生天命,我要奉獻我所有的時間投入在喜劇創作上」。因此我全心全意投入了喜劇創作。

兩年過去,在喜劇上有些許進展,但很快的我發現,各式各樣的人生問題沒有因為我「勇敢追夢」而被解決,只是被拖延。

我的生活越來越畸形,漸漸的我只往返喜劇俱樂部,只和喜劇演員混,只看喜劇片。到最後,我再也感受不到講笑話的快樂了,只好停止。

然後去面對嚴重職業倦怠的自己、以及被我拖延了兩年的經濟、工作、家庭問題。

熱情燒乾了我,然後我再燒乾僅存的熱情。

為什麼會這樣?

我不是全心全意追逐我的夢想嗎?

那個該死的牧羊人不是說,當你全心全意向宇宙許願,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嗎?

去你媽的牧羊少年。

對於熱情,我們需要一些更深入的理解。還好有一本小書可以幫忙。

《The Passion Paradox》一書,可以譯為《熱情之矛盾》,是一本難得在集體狂熱中,保持一點理性審視熱情的書籍。

兩位作者Brad Stulberg 與Steve Magness專長是研究成功案例,探討勝利組如何保持成功,同時他們也著有紐約時報排行暢銷書《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

在本書也引用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研究,試圖回答「到底熱情是什麼?」、「全心追求熱情真的好嗎?」以及「怎樣是『好』的熱情?」。

可惜這本書還沒翻成中文,所以這篇討論創作者的死法,我想多講一點本書的概念,會比較長一點。

熱情的字根是「受苦」

要理解熱情,可以先聊聊Passion這個字的演變。

Passion的字根是拉丁文passio,最早特指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跟愉悅一點關係也沒有。

14~17世紀,Passion這個字的意涵漸漸多樣化:

1. 形容身體上的痛苦,例如 “cardiac passion”意指心血管上的痛苦。
2. 形容「強大而無法控制的情緒」,尤其在愛情、藝術創作方面。

19世紀晚期,Passion開始用於形容人對某件事物有所追求,例如 “His passion is in law” (他熱愛法律)。

到這裡,從Passion的演變可以看出,熱情本質上有種二元性:

一種強烈巨大,難以控制的情感,同時造成狂喜,也造成深沈的痛苦。

到了1970年代,passion才漸漸進入了大眾心理學(aka雞湯、心理勵志)範疇,變成人人稱道的正向特質。

也就是說,熱情真正成為當代的集體崇拜對象,時間不過五十年,也跟美國的self-help潮流幾乎同時間發生。兩者不可謂沒有關聯。

從這個脈絡來看,熱情的集體崇拜,有可能是一種資本主義下的產物。

(扯太遠了,但真心期待這類「熱情社會學」的研究,目前看大多數是心理學的文獻。)

燒乾熱情 VS. 被熱情燒乾

這邊定義一下名詞:

「燒乾熱情」大家都熟悉:懶、三分鐘熱度、明天再做。

能量耗盡是創作之路必然要面對的關卡,對此,作者也有不少篇幅討論「找到熱情的科學方法」。

不過,這裡我想先聊聊,「被熱情燒乾」,是怎麼一回事?

畢竟,這整個社會不都告訴我們,熱情這種東西越多越好嗎?最好熱力四射,自體發電,就算夏天也洗熱水澡(?),對吧?

作者認為,過多的熱情,反而可能導致一個人被自己的熱情淹沒、燒乾,例如:

1. 忽略人生其他美好事物:經營親密關係、財富、家庭關係、旅行、友情…等等。

2. 成為了外部認可的奴隸:快樂只來自追逐外部成就,因此永遠不會心滿意足(永遠有比你強的人在)。隨之而來的是憂鬱症、焦慮、躁鬱等各種精神問題。

3. 不道德行為:過度想要一個目標,於是不惜手段,進而犯下罪行。

而關於「被熱情燒乾」,有個經典的故事。

伊莉莎白是天才中的天才。

17歲入學史丹佛大學,她在生醫領域展現出過人的才能與熱情,甚至獲得校方資助一個月3000美元的研究經費,給一個大一新生自由花用。

大一暑假,她進入新加坡實驗室工作,回國後,馬上交出一項生醫專利嚇歪她的指導教授:可穿戴式的藥物注射貼片。

(想想你我大一暑假在幹嘛。)

第二年,她從史丹佛輟學,創辦專門做微量血液檢驗(一滴血測出多種指標)的公司,史丹佛工程學院的院長錢寧不只支持她輟學,甚至還擔任她的公司董事會顧問。

漸漸地,矽谷似乎看見了下一個賈伯斯的興起,這位奇女子似乎即將為生技領域產業帶來巨大革命,以及無盡的獲利。伊莉莎白也順利地獲得大量的初期投資,拉攏各個政商名流。

她創辦的公司在還未推出任何產品的情況下,估值已經高達90億美元。

講到這裡你大概已經知道我在說誰了。

伊莉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生醫檢測公司Theranos創辦人。

不過,這個故事並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隨著檢測產品上市後,人們漸漸感到這些血檢的結果不大對勁。似乎這個結果的後數字怎樣都不大合理。

於是FDA介入調查,發現其宣稱「一滴血做250項檢測」,其中只有12項是使用自家檢驗儀器測試,其餘皆是快遞回實驗室,使用西門子檢測儀器測出的結果。

而因為運送保存問題與血液量過低,250項檢測中,沒有一項是準確的。

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數字全部都是造假。

而Theranos獲得的14億美元投資,全部燒在伊莉莎白個人排場、數不盡的高級高領黑色毛衣(為了模仿賈伯斯的穿著)、夏天冷氣開到18度的辦公室大樓(因為堅持黑色毛衣)、以及被踢爆後的高額法律訴訟費用。

(她真的很哈賈伯斯。)

2022年,伊莉莎白初判四項罪名成立,每項罪名最高可關20年。曾經的17歲熱情天才,有可能要在牢獄裡度過下半輩子。

這個故事讓我不禁想問一個問題:

為什麼如此聰明的天才,會蠢到讓自己走向一輩子牢飯?

熱情的機轉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一個可能的答案是,熱情的機轉完全是生物性的。

沒有清楚了解這點,就算是天才,也容易掉落於在大腦神經迴路的陷阱裡。

首先介紹這個機轉的主角:「多巴胺」。

駭客主題美劇”Mr.Robot”(大推)的經典劇照,Youtuber談到上癮、多巴胺必用的影片素材。

多巴胺,一種與眾不同的「快樂賀爾蒙」。

一般的「快樂賀爾蒙」,像是血清素,是在「完成」的時候分泌。

咬一口巧克力,你感到快樂。你在享受巧克力嗎?腦神經科學家會說,你在享受「血清素」。

但是,多巴胺卻是在「得到之前」分泌的,你是在「得到之前」感到快樂。

因為多巴胺的演化目的,是人類祖先在獵物還沒到手時,激起鬥志,維持動力持續狩獵的賀爾蒙。

若沒有多巴胺,人類遠祖看到羚羊可能也會懶懶地說:「好麻煩喔,我的矛最近又很鈍,明天再打吧。」。

「當你的一人殺爆劍齒虎的壁畫只獲得七個boogabooga時…」(困惑的unga bunga)

而這個迴路的另一個關鍵是,人對多巴胺的感受度是會逐漸疲乏的。

因此當人很常打獵時,對同樣多巴胺的劑量就漸漸疲乏了,於是人會加碼追求更多獵物,以獲得「打獵過程」的快樂。

「得到前分泌」+「多巴胺疲乏」,這兩個特性組合起來就成為了熱情自我增強的機轉:

越是追求,就越想要。

這個「想要」的過程,也符合前面說的熱情二元性:還沒得到,所以有強大的痛苦;就快得到了,所有強大的多巴胺快感。

而除了打獵與追求事業,其他同樣強大的多巴胺來源還有:

1. 社群媒體
2. 電玩
3. A片
4. 熱戀浪漫愛情
5. 毒品

網路成癮、電玩成癮、A片成癮、性愛成癮、毒癮…通通來自這個多巴胺機轉。也因此多巴胺又素有「成癮分子」(The Molecule of Addiction)之稱。

從多巴胺機轉來看,「追求熱情」的神經迴路與毒品的迴路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前者激發來源是工作,後者是化學物質;前者會讓人擁有成就,後者毀掉人生。

而誰不崇拜成就呢?

因此,熱情上癮便順理成章地,成為讓人欣羨的「病症」。

大眾只看見了「熱情上癮讓人擁有成就」,沒有看見成癮症共有的黑暗面:

「上癮使人忽略成就以外的所有人生美好事務」。

找到熱情的科學方法

不過所幸,熱情上癮還只是少數人的煩惱。

大部分人的煩惱是熱情不夠用,是下班回家後你望向吉他、廚具、寫了一半的文章、素描草稿…的無力眼神。

既然多巴胺是生物機轉,為什麼我們缺乏熱情?

答案也蠻直白的:社群媒體、電玩、A片都是多巴胺的「速食來源」。

當你滑個Ig、開個PS5、Pornhub就即刻獲得大量的多巴胺時,大腦為何要費更多力氣,投入一個低效率的多巴胺來源呢?

這是冰冷的生物性現實,這些速食的快樂來源,也都一點一點抽掉我們對於追求創作的熱情。

但是,好消息是,作者認為,生物性機轉意味著可以藉由方法論克服。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藉由可執行的科學方法,成為有熱情的人。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回到萬年老梗主題:

「如何找到你的熱情?」

(放心,這裡面不會有什麼「相信自己、真心許願」這種鬼話。)

(去你媽的牧羊少年)

方法一:「有趣」勝過於「完美」

生活中一定時常有「誒?好像蠻有趣的」的東西、事情出現。

任何人,一定有。

作者表示,當這樣的事情出現時,要像是打蟑螂一樣緊緊追著這些小事情不放。

估狗一下、拿橡皮筋做個小玩意兒、在白紙上畫個幾筆…都行。只要你心裡不放過「研究多一點」這些小東西的想法。

因為你每放過一次,都在給你大腦一個強烈的訊息:「我不需要去追求任何我覺得有趣的事情。」。

而神經迴路是人走出來的,這個訊息重複多次,就形成了「懶惰神經通道」。

相反的,如果你每次都緊抓著有趣的小東西追根究底,你也在給大腦一個強烈訊息:「任何我覺得有趣的小東西,都值得我用大量時間與精力去追求。」

而你每研究一次那些有趣的小東西,這個「積極神經通道」也就越加強力。創建這個通道,等同於幫熱情的火花鋪路。

另一點是,研究那些有趣的小東西,通常過程是你完全可掌控的,做多做少,全照你意思。

有許多心理學研究顯示,完全的掌控感會帶給你滿滿成就感、滿滿自信。

這個掌控感會幫助你形成正回饋循環:每次研究有趣的小東西,感覺都很好,更有自信,因此增加了下一次研究有趣小東西的可能。

「有趣」是熱情的邀請函,前提是你要接受邀請。

方法二: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找到一件比你重要的事去做,一群比你重要的人去打拼,可以是一種無窮盡的熱情來源。

講到這點,必須提一下Tony Robbins所說的一個概念:

為了自己而活很好,但你只會強大到剛好足以照顧你一個人的需求。

為了他人奮鬥,你的心智會強大到足以照顧一個家庭、一個團隊、甚至一個國家。

美國勵志講師代表性人物,下巴拳擊賽重量級選手Tony Robbins

這個概念在主流宗教也可以見到:佛家講放下我執與慈悲,基督教講捨己與相愛。

不同的教義下,有著類似的內涵邏輯:把自我放下,你容易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然後在給予與為了他人的福祉奮鬥的過程中,感受源源不絕的能量、熱情、幸福感。

為何如此?真的是來自耶穌基督的聖靈,佛陀的加持嗎?

關於給予這件事有不少的神經科學解釋,我對它的理解是這樣的:

大腦潛意識有個內在邏輯:「給予的前提是富足。我若能給予,代表我很富足」。

當你不斷給予、奉獻、服事他人時,你直接用行為在潛意識裡增強「自己是富足、有能力的」這個自我認知。

給予的對象越大,潛意識對富足、能力的認知越大。

而潛意識創造了你所認知的現實。

於是邏輯就通順了:越是給予,你在你的大腦所創造的現實裡就越強大,因為弱小的人是無法給予的。

這不是說熱情或者你的創作必須要為了他人奉獻才算數。

如前面所說,單純為了一件有趣的小事花精力去研究,本身就是非常快樂的一件事,也是熱情的來源。

而當這個「有趣的小研究」發展到後來,剛好與「以某種方式幫助他人」結合時,這個東西就不只是「有趣」,而是「有意義」了。

這個意義感,會使你強大。

「施比受更有福」過去是長輩逼你交出紅包的理由,現在可能是值得深思的神經科學。

(關於「給予」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強大,Tony Robbins有個很精彩的故事,非常推薦你去聽聽看

方法三:槓鈴策略

作者在書中引用一篇統計,混合式創業(白天一份工作,晚上弄自己事業)的成功率比全時間投入創業還要高出33%。

也就是說,相對於一開始就完全投入,先有一份穩定的正職工作,業餘時間經營自己的熱情,反而有機會提高你將熱情轉為正職的機率。

而最早提倡這樣做的,是一位大鬍子重訓阿伯。

這位很愛炫耀槓鈴的硬舉阿伯(其實才80公斤不到…)是《反脆弱》的作者Nicholas Taleb。

鼎鼎大名的塔雷伯在書中提出,要善用高風險高報酬,讓風險為你服務的最好策略,是使用「槓鈴策略」。(到底多愛槓鈴)

槓鈴策略並不是叫你天天上健身房舉重(這樣也很好),而是指你的時間資源分配應該配置在兩個極端上:

而塔雷伯自己的說法是:「你應該與會計師結婚,與搖滾明星偷情」。

同時保有大量穩健的部位,以及少量激進的部位,可以讓你同時擁有安全保障,也可以在大波動中獲益,因此達成「反脆弱」的結構。

而對於創作者來說,槓鈴策略可能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甚至有點無聊)的正職,然後在工作之外的時間投入創作。這樣有幾個好處:

1. 你有個穩定經濟來源可以跟爸媽、妻小交代,你的家庭關係會好很多。

2. 你有個穩定的收入可以支撐自己,你的投資視野不會被貧窮限制,反而有機會在創作上幫助商業化。

3. 最重要的是:你不需要靠熱情養活自己,創作上失敗的代價幾乎為零。因此你可以非常大膽的冒險,反而因此持續突破創作瓶頸。

槓鈴策略最珍貴的是第三點。

一開始就全心投入一項創作事業,決心要成為「靠藝術養活自己」的藝術家性格,固然壯矣,熱血矣!在自媒體時代,你大概也可以做到養活自己。

但這樣做也意味著,在創作上失敗的代價就是你的下一餐。

我不知道你如何,我是創意不起來。

畢竟說到底,創作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接業配?還是為了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

最後小結:全職創作有更多時間投入,不會做得更好嗎?

在創作的某個階段,你應該也想過上述這個問題。

身為一個全職做過喜劇,也曾經一邊工作一邊做喜劇的人,我可以跟你說:

全職創作,真的不會讓創作時間變多。

因為第一,時間管理是一個悖論,你不可能管理地球公轉自轉的快慢,講白了時間管理就是「自我管理+錯誤的用詞」。

當一件事兼扯到自我管理,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天幾小時、工作幾小時、睡覺幾小時」這種加減法了。這講起來太長,之後細聊。

第二:

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並不保證創作的品質

光看看好萊屋大廠一年推多少部爛片就知道了。別忘了,這些電影都是投注全世界最頂規的團隊、資金、器材、技術、時間。

創意任務不需要投入非常多時間,但是需要非常多「經驗」與「放空」。

你需要「經驗」,大量的創作素材庫。做過的工作越多越混雜,可能會讓你成為更好的創作者。因為你對許多人的日常生活,都有第一手生命經驗,你更有機會做出讓大多數人共鳴的作品。

而你也需要「放空」。

創作不是一種長時間的任務。大部分時候,你只需要一段高強度的創作區間,讓你的大腦意識到「喔,這個任務真的很重要」,然後交給你的潛意識去處理這件事。

你的潛意識就會24小時不停工作,幫你運算你的下一章節、下一部影片、下一幅畫。

交期不定,可能是你洗澡時,爬山時、睡覺到一半,或者垂死病中驚坐起。

基本上,就是你「放空」的時間。

美國喜劇演員Jerry Seinfeld談寫笑話時,他認為一天一小時就已經是極限了,剩下的應該是放空與收集素材(觀察生活)的時候。

不過他也說,「黑猩猩在泥巴裡玩棒棒」這句話很好笑。

所以他說的話看倌您自己斟酌。

推薦書目:The Passion Paradox、反脆弱、第二座山

《The Passion Paradox》當然是必推的書,但因為沒有中文版,所以花了比較多篇幅在節錄書中內容。

槓鈴阿伯.塔雷伯的《反脆弱》則是21世紀必讀書,這本書顛覆了人類對風險的認知…大家是這樣說啦,我自己是還沒看懂。

最後推薦《第二座山》則是在講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這個概念時,我一直想起的一本書。作者認為為了自己而奮鬥,是人生的第一座山;為了他人而奮鬥,是人生的第二座山。只爬了一座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我們終究要找到一個比自我正重要的人、事、物。

這篇文章寫得頗為碎念,真是抱歉。

如果你喜歡這種碎念,可以訂閱我的電子報

會有更碎念的內容給你。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