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講的信念不是那種「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的那種東西。
我想講的,是我們大腦裡面早就有的,但很可能根本沒有注意過的東西。
關於信念,我想先聊聊「命運」
你相信命運是天注定的嗎?我們其實都不太願意相信對吧。
可是命運又看起來這麼嚴肅,在命運面前,人是如此渺小。
兩年前認識了一位算命師,也跟他學了一點紫微斗數。從此我對「命運」這件事稍微有些感想。
紫微斗數很酷的一點是,在算命前都必須先做「定盤」:先算命主的過去,準了再算未來。也就是說,紫微斗數是接受驗證的。
另一個很酷的,是「煞星」的概念。
紫微斗數裡,每個人都有七個吉星六個煞星,數量是固定的,看你的流年,不同的宮位會走入不同星星,有不同的排列組合。
當某一年的宮位走入特別多煞星,一般人會選擇去拜拜、去廟裡走走、捐錢做做善事等等,試圖藉此來「改運」。
但這樣做,有些誤解「煞星」的意義了。
紫微斗數很有趣的一點是,煞星出現了,並不意味你就是一定會「衰」。煞星更深層的意義,是一種「人生課題」。
例如「本命貪狼化忌」,照書面解讀是我的人生一輩子慾求不滿,真的如此那也太可憐了吧。
這個欲求不滿更深層的意味是,我必須去思考我與「慾望」的關係是什麼,我要如何面對「欠缺不足」,我要去思考我為什麼「不滿」。
「化忌」不代表我就一定會衰,而是意味著,我有這樣的課題。
用這個角度看待,煞星就從對你有攻擊力,變成對你有助力了。
因為我可以選擇接受煞星,接受人生給我的挑戰與課題。
這個觀念就叫「改運」。
但你仔細去思考,這裡面什麼東西改變了?
煞星沒有變,你的人生沒有變,唯一改變的,是你「怎樣看待」煞星。
這就是我對信念的定義。
信念,是一種「你很確定事情就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你可以選擇「煞星就是會讓我衰」,然後用各種捐錢、求平安符之類的方法去改善婚姻關係。
或者你可以選擇「煞星提醒我必須面對這個人生課題」,然後好好去了解你的婚姻關係出了什麼問題。
注意,信念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會以你看不見的方式影響你。
例如清朝末年,女性很確定相信自己就是要靠男人才能生活,一個沒有結婚的女子在社會上是沒有立足之地的。這在當年,叫做文化。
但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有女生認為「自己就是不擅長___,因為人家是女生」,這叫做「信念」。
例如1954年,英國所有運動科學家都提出實驗與證據,認為人類永遠無法突破一英里4分鐘的極限,Roger Bannister用紀錄打破了這個舊有的「信念」。
精彩的不是他一個人打破了,而是當他打破紀錄之後,竟然出現更多人打破他的紀錄,一次又一次,原本做不到的人也做到了。
因為他們也有了新的信念。
你自己曾經給自己什麼樣的信念?
你是否覺得,拍影片要有很專業的技巧?要有很迷人的個性?那如果我告訴你,一支手機也能拍,內向的人只要適應跟鏡頭講話 — — 或甚至都不要跟鏡頭講話,只是配音,也可以做自己喜歡的創作?
你是否覺得,自己只要大學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就很不錯了?那如果我告訴你,現在關於「工作」的定義正在不斷被改寫,未來你的收入很有可能不會只是單一來源?
你是否覺得,胖就是醜?那如果我跟你說,這個審美觀存在不過幾十年,而就這麼剛好,出現時機也是減肥藥公司開始資助醫學研究、使用媒體力量的時候?(參考)
看看你的四周,你的信念是真的經過自我檢驗思考過的?還是只是內容農場文章、大眾媒體、長輩觀念、身邊人跟你說的,你就不經意採納,並且因為不曾思考過,你就深信不疑?
你是否覺得,你喜歡的那些東西不會有人在乎,也不值得去分享?
還是你覺得,人生就是爛?這社會就是不公平?
這些信念、觀念組合成為你的作業系統,你如果不質疑自己的這些觀念,你就會變成停止更新的作業系統,最後就會僵化,像是公園老人的關節一樣。
因為信念不支撐他的成績,就算走過前面好幾個檻,甚至爆紅了,最後還是死掉的創作者,大有人在。
相信你我都講得出幾個。做人留點口德,這邊不舉例子。
所以,怎樣改變信念?
解構
要理解信念從何而來,閱讀社會學的書會有些幫助。
事實上在大學許多第一次上社會學的同學,都會有種進入母體的感覺。你會發現身邊形成你的信念的「論述」其實很多時候是財團與媒體的操作。這一開始會讓你生氣,這也是為何社會系最常出現「憤青」的緣故。
然後憤青會漸漸理解生氣不能改變什麼,於是開始思考怎樣改變自己。
不斷檢驗自己所相信的事情,常常去聽自己的想法。
如果有某個信念是你覺得不合邏輯的,你可以用另一套信念去取代舊的信念,就像是升級版本一樣。
環境
要取代舊有信念,最快的方法,是把自己丟到那個環境裡。
大腦有種東西叫做鏡像神經元,你本能地會模仿你身邊的人。
想成為軟體工程師?去找現在有哪些工程師的交流論壇、聚會,你就出現就對了。
想變得更像外國人?那去青年旅館、背包客棧打工幾個月
想更會煮一些稀花料理?去漂亮文青咖啡廳打工。
跟人相處的問題是,有時候你身處那個環境,很難判斷你接收到的信念是不是真的「好」。
換句話說,除了把自己丟到環境裡,也要有基本的判斷能力,知道現在環境是良性的還是惡性的。
怎樣獲得基本判斷能力?看書。
看書
看書可以幫助你更新信念,同時幫助你獲得判斷能力。
有個觀念叫做「思維密度」,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可能只需要花作者兩個小時。寫一篇專業報導可能要三天,寫一本書可能要三年。
作為資訊吸收者,同樣花一個小時讀書或讀部落格文章,讀書相對的是獲得作者好幾年的經驗,而看來源不明的農場文章,大多只是把注意力交給對方,換一些沒營養的資訊內容而已。
這大概是網路時代最重要的素養:判斷資訊來源的好壞,水貨還是乾貨。
農場文章幾乎不可能有乾貨,書本有兩成左右是乾貨。收費線上課程有九成是收割韭菜名氣變現用的道具。
當你開始習慣看書,你會獲得一種這個世界只有少數人擁有的超能力。
- 你會知道很多一般人不知道的事情,例如子彈筆記相對於卡片盒筆記、納圖夫人對人類的意義、台灣這麼多家7–11代表什麼意義、披薩餅皮怎樣薄脆、斯多葛主義、佛學是哲學而非宗教…etc.
- 你會練習「如何學習」的本領,當你精通後設學習的技巧,你會擁有一種很迷人的底氣:你知道這世界沒有什麼是你學不會的,你與任何一個主題的差別,只在於「知道」與「練習」,而且你知道你很擅長於「讓自己知道」與「讓自己練習」。
人有爛人書也有爛書。
一個簡單的挑書方法,是看很多人推薦的書,已經存在有一陣子的書。
反脆弱作者塔雷伯也使用槓鈴策略挑書,他大部分只看經典鉅著,偶爾看看八卦小報,處在中間的書他一概不看,他認為那是浪費時間。
但是,沒遇過爛人爛書代表你根本沒有在認識新的人或者沒在讀書。
學會分辨爛書,練習如何快速篩選並且保持距離,是必要的人生課題,對爛人也是。
一些我讀過的好書: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uck》(中文書名爛到我懶得記…)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反脆弱
斯多葛學派
萬維鋼 《高手賽局》、《高手學習》、《高手思維》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入門書籍)
歡迎光臨人類學(人類學入門書籍)
最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直認識人、看書而不思考,你會在大腦中留下很多衝突的信念,等到真的要用的時候,你反而不知道要選擇哪一種信念來執行。
因此你需要思考。
產出
思考最好的方式,就是「產出」。就是在你還沒有完全會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教人」。
教學是最好的學習法,因為你必須要自己先想清楚了,你才能教人。一般說這叫「費曼學習法」,就是要把複雜的觀念講到連小學生都聽得懂。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這本書寫了許多關於產出的觀念,雖然是在講寫部落格的,但也很適用於一般創作者。基本上就是把「寫作」這個字換成任何你在做的事情,就可以用了。
講到這邊,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繞回來了?
想要創作,首先你要知道會怎樣死,基本上你避免掉死法之後,接下來是要積極的檢驗自己的信念,建造對的信念,並且檢驗什麼是好的信念。
怎樣檢驗?思考與產出。
而最好的產出,就是創作。
開始就對了。
試著當創作者的路上,就跟艾爾登法環一樣一死再死,但也會一活再活
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你沒有理由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