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清晰地思考?試試看用三個問題做筆記

停止流水帳,讓下一次做事更沈穩從容像個 Pro

加恩
Dec 16, 2023

做筆記就像是做愛,每個人都會做,但很少人知道自己在幹嘛。
󠀠
大多數人 #做筆記 ,不管是開會/演講/看書,心裡想的就是「把重點記錄下來」,一回過神,已經寫了五頁流水帳。過兩個禮拜,再次看到這些筆記,滿滿的資訊,卻不知道要拿他幹嘛。再過一個月,丟掉。下一次開會/演講/看書,還是一樣拿出一本筆記本(還新買的),然後再次重複這個循環。
󠀠
生命就在這「寫下 -> 丟掉 -> 重來」的循環中逝去。
󠀠
是時候停止了。
󠀠
最近讀《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這不是一本普通的筆記術書籍,而是藉由「做筆記」,教你怎樣思考的書。
󠀠
受益良多,跟你分享。
󠀠
▋ #筆記應「以人為本」
󠀠
做筆記最常犯的錯誤,是「只記錄客觀資訊,而非思考過程」。在學生時代應付填鴨考試,這招還算堪用。但在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流水帳筆記只有被丟掉的份。
󠀠
沒有思考的筆記,就是沒有價值的筆記。
󠀠
什麼叫做有思考的筆記?紀錄我們與客觀世界碰撞下的思考火花,然後讓這個紀錄啟發未來的正確行動。
󠀠
因為筆記,是為了讓下一次做得更好。
󠀠󠀠
工作筆記,是為了讓下一次更優雅完成任務。
料理筆記,是為了下一次更快速端出一樣好吃的菜肴。
表演筆記,是為了下一次上台更沈穩從容。
閱讀筆記,是為了下一次寫作時更有內容。
反思日記,是為了明天成為更好的自己。
󠀠
筆記,是寫給自己,關於自己,為了自己的寫作。
󠀠󠀠
▋ 用三個問題做筆記
󠀠
1. 為何會這樣?(事實)
2. 我怎樣看這件事?(認知)
3.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行動)
󠀠
這三個問題,建構出一條思考的邏輯鏈:「搞清楚事實、重構認知、定義後續行動」。
󠀠
這三個問題幾乎萬能,可以被應用在很多地方。例如:
󠀠
#工作筆記 — —
事實:開會中討論了 A、B、C 三件事。
認知:這三件事哪一件最符合我的核心目標?哪件事可以交給別人做?
行動:後續行動事項,排程進自己的待辦清單。
󠀠
#讀書筆記 — —
事實:讀到「阿基里斯永遠追趕不上烏龜,因為烏龜永遠在移動,這叫做芝諾悖論」。
啟發:「這雖然是可被否證的悖論,但也顯示了不斷變動與極限的概念。有些事情確實會像阿基里斯追烏龜一樣,好似很容易,卻永遠做不到,像是真正地認識一個人」(有點哲學)
行動:「將這個啟發整理到卡片筆記盒中,並作為未來寫作的材料。」
󠀠
甚至 #情緒筆記 — —
事實:「我現在很生氣。」
認知:「生氣通常是因為得不到某件事或結果,我想要得到卻得不到的結果是什麼?」
行動:「我需要生氣嗎?我可以怎樣轉化我的情緒?」
(一個小方法:辨認房間內的五件物品、四個顏色與三個聲音、兩個氣味、一個味覺,讓自己轉移注意力。)
󠀠
這三個問題,不只是簡單的提問,而是讓自己保持清晰思考,快速推進到行動的方法。
󠀠
非常推薦你在各種領域都試試看。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