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和薩泰爾行銷高人 Sunny 請教喜劇演員應該怎樣行銷自己,聊天內容收穫太多了,所以想用這篇文把收穫整理出來。
短短一小時半的咖啡 talk,不可能是完整的行銷概念,但是在內容豐富度,尤其是針對喜劇演員的適配度,覺得實在是不分享不行。
雖然我很想要將 Sunny 的思路原封不動地呈現在這篇文章裡,但是受限於我的腦速,我只能整理出一個結合我自己的思路的版本,盡量把那天我學到的東西總結出來。
內容佈局:榨乾那頭乳牛
我問 Sunny 的第一題是:在自媒體世界裡,喜劇演員如何在不隨便燒掉笑話的前提下,持續產出內容?
這問題原因是,喜劇演員在內容經營上最捉襟見肘的,就是「笑話沒辦法隨便發上網」。
笑話永遠沒有寫完的一天,必須要經過至少數個月大量的打磨、練習跟修改,才能夠到演員個人可以接受的完成程度。只要把笑話發布到網路上,就相當於燒給祖宗了一樣,再也不能現場講了,因為現場觀眾可能有許多人就是網路上聽了這個笑話才來看你的。
Sunny 給了我一個快速的答案:Podcast。
podcast 作為長時間的內容產出,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形式不斷榨乾這頭乳牛。例如可以規定自己一次錄完 podcast 就要產出三個金句圖、三個 reels、一個 YouTube 精華片段…之類。
Sunny 說把長篇內容利用的徹底,這種內容客家精神完全是在逆向工程百靈果的作法
podcast 也特別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氣場與人格特質,這些是喜劇演員與其他自媒體經營者與眾不同的地方。
除了 podcast 以外,博恩很久之前提過,喜劇演員在表演時也可以設計所謂的「笑話墳場」,就是在表演時設定好哪些笑話就是要上傳網路燒掉的,長度也針對短影音的格式去思考,錄完,發布。
甚至,把過去已經上傳 YouTube 的片段重新剪輯放到短影音平台上,「舊酒裝新瓶」的策略也可以做。同樣的內容,只要換了一個形式仍然行得通。
總結來說,內容佈局方面,除了創作者必須不斷產出以外,也必須不斷地舊酒裝新瓶,同一份內容用不同的形式去發布,榨乾那頭乳牛。
當然前提是這頭乳牛要夠讚,才會每次露出都歷久彌新。
怎樣評價短影音的擴散程度?一個重要 KPI :「分享次數」。
過去 IG reels 不會顯示一隻影片的分享次數有多少,但近期這個數字被公開顯示了,這可能意味著 Meta 更加重視短影音的分享成效。因此創作者在內容設計上,可以往增加「共感」的方向去設計,讓觀看者不得不轉發,這方面近期德礎做得很好,可以參考。
創作者兩大弱點:「條理」與「紀律」
我問 Sunny 的第二題是,如何更有效地觸及自己的潛在受眾?
喜劇創作者通常只想要做「好玩」的事情,讓創意盡量發展。
但是在創作以外,會遇上一大堆不好玩的繁瑣小事:臉書設定、多平台發布、IG 短影音尺寸格式、版權問題、廣告商案合約、拍攝音質太差…
當然最理想的方式是,有一個強大的製作團隊在背後助攻,讓喜劇演員可以好好施展創意,像是薩泰爾這樣。當喜劇演員還不紅,只能是「一人喜劇有限公司」時,就必須學會同時顧慮到「製作」和「創作」兩件事。
「創作」大部分喜劇演員都會(吧),但是「製作」是另一門和創作相反的藝術,是一種集各式各樣繁瑣於一身卻仍然保持有條有理的功夫。
甚至可以說,製作是用一種匠人般的精神,堅持把事情做得「有條理」的功夫。對於單人創作者來說,精通這項行為藝術至關重要。
「學會做好一切不喜歡的事情,才能讓你更喜歡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
— 第32屆金曲獎得獎製作人 陳珊妮
要做好製作,喜劇演員必須直接面對身為創作者兩項最大的弱點:「條理」與「紀律」。
以下是 Sunny 分享的內容。
「條理」=「標準化」+「知識管理」
有條理的第一個特點是「標準化」,把手上任務變成一個 streamline,拉出一個 SOP。例如每次要發文時,就會有相對應的步驟與檢查清單,把每一步都踩穩了才發文、上片。
要做到這點,可以從拆解大任務成小待辦事項開始練習。原本一件事情可以 breakdown 成三個步驟,更仔細去檢查後會發現可以拆解成十個步驟。
步驟拆解了之後,執行上就不會漏,也比較安心知道自己正在哪一個階段,下一步在哪,晚上會睡得比較香甜些。
有條理的第二個特點是:「知識管理」。
身爲活體金魚腦標本,幾乎我經手的每一件事全部都會忘記,因此我常常活在要重新做同一件事情的痛苦當中。
Sunny 也是金魚腦夥伴,但是她很擅長終結這樣的痛苦:建立完善的知識管理系統,讓未來的自己在需要某一個資訊時知道可以去哪裡找。
這是一種建立「第二個大腦」的過程,把每一件經手的任務,尤其是重複性很高的任務拆解成小步驟,並且針對每一個步驟的 know how 妥善記錄下來。這樣下一次執行這項任務時,就不需要重新思考一次,可以減少一點痛苦。
要做到「標準化」和「知識管理」,可以使用一些系統幫忙,例如任務管理方面,Sunny 推薦的是 Todoist 或者 Trello。知識管理方面,Sunny 沒有提到太多。不過主流的 Notion 或者 Obsidian 都是一個可以用的方向。
系統只是外在的工具,追根究底在運作的是那種「把不喜歡的東西做到極致」的匠人精神。把社群經營、製作那一面不喜歡的事情做得越極致,做起來就越輕鬆,於是越能夠解放創作面的自由。
總結來說,創作者必須意識到「經營社群的自己」和「創作的自已」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如果目前手上沒有預算可以把社群經營這一塊外包出去,那就必須認命一點做好這兩種切分。
紀律讓你成為粉絲的日常
維持創作的紀律,固定在每週某一個時間發布,可以讓你的粉絲有一種對於時間的期待,像是小時候禮拜天下午會坐在電視機前面等多拉A夢一樣,形成一種「儀式感」。
這種儀式感,更進一步說起來,其實是一種「確幸」。
創作者何德何能,竟然可以成為他人在這資訊爆炸混亂生活中的一種「日常」,細想來是一件有點浪漫的事情。創作者能夠感受這股殊榮,粉絲也樂意接受創作者的產出,於是形成了一種雙向合意的心交。
換句話說,維持創作的紀律,是讓你和粉絲合意心交的方法。
紀律也是所有創作新手會遇上的死亡谷。
薩泰爾共同創辦人 Hauer 常說一句話:「在死線(deadline)內交出 80 分,那是一個 pro;執著追求 100 分的,那是一個 artist,你必須自己決定要當 pro 還是 artist。」
創作者時常要面對「發布」的心魔,因此不斷執著在最後那個 20 分的差距。這是所有剛開始創作的人都會遇上的死亡谷。
少數 Pro 知道怎樣克服這個心魔,大多數創作者都還糾結在「發布」這一關(我也是)。
一個簡單的咒語:「先做一季試試看」。
有任何的內容想要嘗試,都先以一季為目標,至少先產出來發布了,做完12集再來討論內容好不好,要修改還是停更。
草根 Open mic 的經營方法
從零開始經營一個 open mic 不容易,思考如何結合線下線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例如高雄與台南有場地可以經營,那要一直去思考的問題就是:「有什麼事情是只有來到現場的觀眾才可以有的?」
例如,最簡單線下到線上的例子:因為二三喜劇的 logo 在每一隻影片中都會曝光,因此就有了「和二三喜劇 logo 拍一張照打卡,感受一下我也是喜劇演員的感覺」的朝聖行為。
這些都是一種儀式感的建立。
場地方有很多花招可以嘗試,以下是 Sunny 提供的一些 idea:
演員打賞箱:場地後方可以做一個演員打賞箱,今天觀眾離場時喜歡哪位演員就賞些酒錢。或者至少,箱子上面有演員的 ig 可以追一下。這也可以結合場地方合作,例如觀眾出多少,場地就回饋給演員多少之類。
搞笑手章:入場蓋手章是常見的驗證方法,手章內容就可以玩點別的。
舉辦演員牆大賽:鼓勵觀眾拍下喜歡的演員 tag 場地方 ig 或臉書,產生網路聲量也剛好統計作為每月固定秀場表演者選拔依據。
(這邊 Sunny 講超快來不及抄QQ)
無論如何,思考「什麼事情是來現場的觀眾才可以做,炫耀給那些沒來現場的人看的」這件事,並且從這裡去養出品牌傳教士(advocates),線下線上結合,讓粉絲產生內容(UGC)來幫場地增加網路聲量。
再往下一層,線上如何再回來到線下,就是社群客戶關係管理(SCRM)的部分。
例如曾經來過場地的觀眾,哪天無聊了,又想要回來看看有什麼表演,那她第一時間會想到要去哪裡找?通常會估狗哪些關鍵字?能夠暢通無阻的第一時間就找到這個場地的最新資訊嗎?
做好這點才不會一直流失觀眾。
大原則是,要去思考觀眾從「啊,聽說高雄也有喜劇呢」開始,他們的痛點是什麼?資訊取得會卡在哪裡?可以怎樣解決呢?
而作為小編,最常被問的問題又是什麼呢?例如「週五晚上可以訂位嗎?」「是否要先買票?」「想上台應該在哪裡報名?」這些重複性高的訊息,都應該要有相對應的快速訊息傳達方式。
薩泰爾最著名的是聊天 Chatbot,在早期夜夜秀試播集時,曾經作過一件很屌的事:為避免內容外流,現場演出禁止拍照,但是為了讓粉絲仍然能夠分享活動,工作人員在演出剛結束一小時內,觀眾心裡感動還在的時候用聊天機器人把照片發到觀眾手機裡。
這時當然就各種打卡、各種 tag 了,線下轉換線上。
另一個壯舉則是賀瓏餵養計畫,用聊天機器人建立一個手遊一般的餵養遊戲機制,篩選出鋼鐵賀粉(飼育員),成功凝聚社群。
使用聊天機器人的用意是,當演出訊息是一對一和觀眾耳語時,訊息就會被有效地傳達。
我原本看 Sunny 講社群客戶管理的簡報時,心裡想法是「場地培養初期,我們最需要的可能是如何觸及新觀眾」。
不過這話跟 Sunny 分享時被打了一個當頭棒喝:做好 SCRM 無關乎觀眾數量大小,甚至,在觀眾少的階段才是最適合試誤修正的時間點,因為等真的起風要規模化的時候就來不及大改了。
要起步仿效這樣的作法也不難,例如創一個商業賴帳號,讓來的觀眾一定要掃過才能入場看 open mic ,也方便後續傳達演出資訊、問卷等等…一些很基本的作法,我們場地經營方其實都沒有做到。
總覺得在 SCRM 這方面,連外送茶都做得比喜劇演員好,我們還要跟他們多多學習。不然就是把自己準備好,跟薩泰爾合作:)
關於演出問卷這件事,也可以做一些實驗。
例如在問卷上問到演出品質,Sunny 提供了一個近期他們試用過認為很精確的指標,叫做 NPS 淨推薦值。很適合作為觀眾評價喜劇演員表現的衡量方式,能夠比較明顯看出差異。
電子報不失為內容經營的好方法
最後一題,我問 Sunny 她對於電子報的看法。
這題是我為了自己問的。
因爲我發現從一個笑話 idea 要發想時,若用自由書寫的方式把它記錄下來,可以更快寫出一段完整的笑話。而這份自由書寫的結果,就是我的電子報。
Sunny 認為電子報就廣告層面來說,雖然開信率低,但因為資訊量充足,往往有高轉換率的效果。
而就個人品牌與自媒體經營而言,電子報和 podcast 一樣,都是建立長期影響力,培養忠實粉絲的好方法。
所以結論是:可以做,建議搭配 podcast 作為組合技。
謝囉 Sunny,我寫得心安一些了。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