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獲得源源不絕的動力?用知識作為行為改變的槓桿
知識和實踐密不可分。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個中心思想,叫做「知德合一論」。
他主張「當你對德行的好處理解夠深刻時,自然會主動想要去做」
「做不到某個德行,是因為對德行的好處理解不夠深刻」。
「德行」,翻譯成現代中文可以是「好習慣」,或者「想做但做不到的事」。
我認為,我們可以重新翻譯他的話:
「當你對一個習慣的好處理解夠深刻時,你自然會主動想要去做。」
「很難達成目標,是因為你對這個目標不夠理解。」
邏輯上來說,只要對目標夠理解了,那目標就可以達成(否逆命題)
這概念給了我非常強大的力量。
因為,換上跑鞋出門跑五公里是累人的。
但是泡杯茶坐在沙發上看一部訓練的影片、讀一本運動相關的書,是輕鬆的。
用相對輕鬆的學習,可以給我足夠多的知識與動力出門開始運動。
知識,是行為改變的槓桿。
累積什麼樣的知識?從「為什麼」出發。
Simon Sinek 提出「#黃金圈法則」,把「做一件事」區分出三個層次:「為何、如何、什麼」。
《#原子習慣》這一類書籍的問題是,它提供你非常多方法、技巧,幫助你回答「如何」(策略)與「做什麼」(行動事項)這些問題。
但是並沒有幫助你回答「為何要養成這個習慣?」(使命與意義感)。
這形成了一個窘境:
我設定了「#每天運動」這個目標。
我有一套「如何做到」的策略(提高獎賞、讓提示顯而易見、讓行動輕而易舉、先減脂、搭配高強度有氧…)。
我有一套「該做什麼」的系統(習慣追蹤器、健身房會員、報名教練課、記分卡、Todoist、Notion…)。
但如果你問:「為什麼?為什麼要運動?」
「…因為運動很好」。
「怎樣的好?」
「…就很好」。
沒有回答「為什麼」,就直接開始思考「如何」的,你就很難獲得足夠的動力支撐完成計畫。
對於「為什麼」這個問題,許多自我成長書籍只會說「要想清楚你的目標」、「要想清楚你的目標」、「要想清楚你的目標」跳針。
問題是,大腦不會憑空想像出不存在的資訊!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充分搜集外界資料來回答你的「為何」,才是幫助你達成目標的關鍵。
回答「為什麼」是一個迂迴的過程
「為什麼」是和個人的生命意義直接關連的,並不是哪一本自我成長書籍可以直接涵蓋。
這些能幫助你回答「為何」的素材,可能是任何東西。
最近我愛上了每天訓練一小時的生活。
回顧過去,我怎樣拼湊回答「為什麼要運動」的問題?
我在讀《#天生不愛動》這本人類學書籍理解到,為了心理健康,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而且是高強度有氧運動),不想要憂鬱是最主要的理由。
看《海賊王》被魯夫那個一昧追求成為王者的倔強感動(Gum Gum Muscle!!!!!)
看《#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這本書,我理解到格鬥、大重量訓練可以培育內在的戰士本質,這樣的素質也會轉移到生活中其他領域,例如事業發展上。
這些素材有些是刻意搜尋,有些是偶然,卻都莫名其妙地兜在一起,成為了我的「為什麼」。
這篇文主要拿運動作為舉例,但應該不難理解這套「#用知識作為行為改變的槓桿」可以運用在各個領域。
想要每天寫作?想要連續創業?想要十二塊腹肌?想要成為音樂人?想要開咖啡廳?想要財務自由?想要變得更幽默?…etc.
知識,是行為改變的槓桿。
帶著「為何、如何、什麼」這三個問題去尋找材料,你肯定會找到你的啟發,找到屬於你的「為什麼」,以及後續的計畫。
生命短暫,我們都值得被美好的事物感動,然後投入行動之中。
💡 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