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重新解構

加恩
Nov 27, 2022

--

時間管理有三大弔詭:「記憶」、「空閑」、「期望」。這篇文章是討論「記憶」弔詭的第一篇。
對於想直接看方法論的沒耐心仔,可以看《時間管理三大弔詭:方法論》(施工中)
對於《要忙,就要忙得有意義》這本書介紹,可以看上一篇

有次拍攝時,同事對我說:「總覺得一天好長,但一週卻好快就過了。

是啊,一天有多長,一週似乎就有多短。這陳述如此矛盾,又如此精確,時間似乎有種詭異的特性,讓 1+1+1 + … + 1 = 0。

這是多可怕的詭異。上週與這週總和為零,上個月與這個月總和為零,去年與今年…忽地驚醒時,人已白頭,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為何如此?而除了感慨我們青春不再,等著變老退休,去咖啡廳看報紙罵政黨來轉移對人生的焦慮,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要轉移對於老去的焦慮,通常你可以選擇罵政府、成立新的宗教,或者兩者一起。

時間是空白資料夾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作者Vanderkam認為,時間之所以可長可短,有這奇異的延展性,主要原因只有一個:

我們經歷時間不是靠著意識,而是靠著記憶。

靠著記憶經歷時間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每一個分秒小時看成空白的「新資料夾」,容量無上限,要存檔多少記憶取決於你。

空白的資料夾本身沒有意義,只有在裡面放入記憶才會有意義。你存入的檔案、記憶越多,你認知中所擁有的「時間」就越多。換句話說:

我們記得多少,我們就經歷多少時間。

這個記憶可以是任何事情。他可以是專注工作後,獲得「哇,我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今天所有重要工作」的滿足感,也可以是日常的浮光掠影,例如通勤時刻意走新的路線、沿途買杯不同口味的咖啡,結果踩到狗大便咖啡燙到鼻子…如此你獲得「今天比較特別」的記憶。

反過來說,若沒有在資料夾存入記憶,大腦就會自動清除那些「空白」的時間,「殺時間」是活生生血淋淋的真實。

每日反覆的上下班生活、滑過就忘的社群和抖音、差不多的會議、差不多的約會行程、差不多的晚餐…空白資料夾被自動清除,時間就在我們的匆匆裡,被我們趕盡殺絕。

我們都是差不多先生

習慣性地殺時間,我們自然而然成為差不多先生:我們用「差不多」殺了一堆時間,然後才發現重要的事情還沒做,於是焦慮了。焦慮怎麼辦?大腦就依照本能設定逃避焦慮,尋求更多滑手機、打PS5的機會。然後你就殺了更多時間,一直到死線前一晚把事情完成為止。

這個循環也沒那麼艱深,這個差不多是天生,只代表我很天真,也代表我是個賤人…(說好不抄歌詞的)

時間與記憶的複雜關係,是讓時間管理難解的主要原因。解脫差不多循環的第一步,是認知這一點:

時間的組成不是單純的時間量,而是時間量與記憶的混合體。

因此,要精通時間之道,我們應該研究「記憶」。

重新解構「時間」

與客觀的物理性的時間不同,我們口中所說的「時間」,實際上是分秒小時與記憶的混合體,我稱之為「時間感」:

時間=時間感=時間量 * 記憶

時間量的單位是分秒小時,時間感的單位是記憶,是聲響、光影、氣味、觸覺、人際關係、情緒、快樂、哀愁、意義感。

「時間量」是地球公轉自轉的速率決定,我的控制權為零;,但「時間感」是關於記憶,我的控制權趨近於100%(理論上)。在有限的時間量內,可以相乘的記憶量趨近無限大。記得上一篇引用的詩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乾坤大,瞬間即永恆。」 — William Blake

這首短詩充分表達了時間的奇異彈性:因為「記憶」,時間可以從剛性的分秒小時,產生趨近無限大的彈性!

因此時間的多寡,重點根本不是時間量的多寡,而是「記憶」的多寡。如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Lila Davachi所說:「大腦才不在乎什麼時間」。

也因此,我們所經歷的時間是有份量區別的。

有些時間就是沒有存在感,例如每天上班搭的那條文湖線,今天、昨天、明天,都一樣。

但有些時間恍若無限,例如半夜在河濱公園流動廁所大便忘記帶衛生紙。你只能感嘆蒼天茫茫,與時間之永恆。

流動廁所難題差不多是這個心境

從這個時間的彈性出發,「一天好長,一週好短」的弔詭就明朗了。

一天很長,因爲在短期記憶中,一天要做的工作何其多,要受的苦何其多,煩悶無聊的記憶何其多,討厭的同事何其多,開會何其多…你懂我的意思。

但一週很短,因為短期記憶在下班後就格式化,快樂的記憶連同痛苦一起沖下馬桶,導致一週過去卻沒有「時間感」。

你可能有經歷過:有些時候明明覺得應該已經晚上十點了,其實才七點半;有些時候則相反。

記憶就是個小搗蛋,總是胡鬧我們的時間,我們還被蒙在鼓裡。

不過,這是一個好消息:既然我們對記憶有主控權,我們對時間也有主控權。(至少,在你老死之前)

沈浸過去

作者認為,相對於「把握當下」,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沈浸過去」。

「我建議每個人都該找時間『沈浸過去』,這說法不應該像現在這樣這麼負面。」 — Vanderkam,作者

因為,既然我們靠記憶經歷時間,不管再多的妹子ig圖、多少雞湯文、多少張寫著 #Carpediem 的日落照片要你「把握當下」,實際上我們都不可能做到。

希臘哲人Heraclitus如是說:「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當下」的概念也是如此。當我們意識到當下,這個當下早已成為過去。

在河邊洗腳悟出哲學的赫拉克利特斯

當下就像這樣:當你跳入了淡水河,我們只能確定三件事:
一,你跳入後的淡水河不再是你跳入時那條淡水河;
二,你很臭;
三,這很蠢,就跟試圖把握當下一樣。

渺小的人類永遠無法把握「瞬間」,我們只能把握「記憶」。

有些記憶想忘也忘不掉,但真正與我們的快樂相關的,可能是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忘掉的記憶。記憶可以,也需要被用心經營。

如何經營「記憶」

「忘掉的記憶絕少無法想起,但我們需要有耐心,努力設法把它找回來。唯有人忘記自己忘了,與過往的大門才闔上。」 — Robert Grudin

記憶可以為我們所控。練習拿起記憶的主控權是管理時間的第一步。Vanderkam在書中提出三個經營記憶的方式:

特別

主動積極地思考今天與昨天有什麼不一樣?我們可以在日常慣例中,找到一些小小的片段是特別的,並且將其標記下來,存檔。

費力

費力的事情,大腦才會記住。但是,大腦總會逃避做費力的事。

作者用「預期自我+回顧自我」和「經歷自我」的抗爭解釋這件事:

「預期自我」期待著「把頂樓陽台整理好後可以常常烤肉」
「回顧自我」回想著「曾經在朋友家陽台烤肉喝啤酒超chill」
「經歷自我」想的是「要去買燈串、買釘子、買木板…馬的台北要去哪買木板?金興發最好有賣…」。

也例如放假出去玩,我們也總說著要看日出,然後就睡到早上九點。專注在克服經歷自我的牢騷,可以讓我們多做一些累積生命記憶的事情。

回顧

記憶是有機的生命體,需要用注意力去灌沃、用媒介素材去種植。故地重游、用氣味標記某段回憶、用社交建立記憶連結、生活剪貼簿、相簿、錄音、日記、時間紀錄….將回憶視為寶石,不時拿出來把玩。

記憶就像盆栽,需要各式各樣的養分、肥料、水分。沈浸過去、主動建立相簿或寫日記可以讓記憶繁榮增長,是直接增加時間感的最好方法。

可可夜總會:「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記得自己的過去,那是不是一種出自於內心的死亡?

也許你可以看出來,這裡說的提升記憶,不是那種ICRT電台常聽到的普林斯頓記憶術,跟短期工作記憶不太有關係。跟時間真正有關的往往是我們對生活小事的長期記憶:時間都去哪了?這一年我都在幹嘛?

而藉由日記、相簿、影片等各種媒介與練習,我們可以將時間封存在記憶的寶石內隨時拿出來把玩,建立你自己的人生博物館。

而真正驚人的是這點:把玩記憶,效果遠遠不只是讓你記得過去發生什麼事,真正詭異的是,時間量反而就這樣生出來了。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繼續閱讀:時間管理之三大弔詭(二):量子轉換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