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個詭異的主題,總沒有一本書可以真正講清楚。
例如,到底什麼是時間?為什麼快樂時光過得快,痛苦漫長?
為什麼我們總是庸庸碌碌被時間追趕?為什麼有些人看似很輕鬆卻仍然多產?
為何我總記不得上一次和誰擁抱,在什麼時候?(偷誰歌詞)
時間到底是什麼?這裡不提霍金斯,只提我們日常的時間:那個我們總想要用表格、Notion、番茄鐘、緊急重要象限圖之類的工具來「格式化」的時間,那個總在實作不到一週後就征服我們的意志的時間。
我們的意志力似乎總是無法戰勝時間,起先試著每天早點起床做點什麼,然後就敗給了人生。週間照樣庸庸碌碌,假日照樣睡到中午,吃個飯,滑個手機,一轉眼就該睡覺了回家,醒來繼續迎接下一個上班下班的循環。
一回首,就這樣過了五年,我還是那個我。
作為渺小的人類,我們如何思考時間?
時間管理到底是什麼?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Off The Clock by Laura Vanderkam)是一本不大一樣的雞湯書。
一般的自我成長雞湯書都有大概雷同的特點:不厚,不深,中文名字值得吐槽,然後大多數的篇幅都是一些作者某處「引用」來的小故事。
在寫作上也有公式,例如:
- 書名一定要引起你的心魔,讓你在書店看到這本書覺得不能不買。
量子協商:在量子層級說話,就能說服任何人!
2. 章節副標題定要引用個海明威、老莊或佛祖,
《第一章:烈陽下的葡萄樹》
” A jug fills drop by drop.” (滴水穿石)— Buddha
3. 段落開頭要像電影一樣從某個故事場景出發
「這樣做絕對行不通的」,他搖搖頭說。那是一個夏日的午後,會議室裡老舊窗型冷氣轟轟作響,白板上狼狽的字痕似乎也跟著震動…
4. 再從故事點出這個章節重點
…那是會談的前夕,我正思考著怎樣溝通讓我們公司不淪落到收購的命運。究竟什麼是「量子協商」?
5. 整個章節穿插引用了這個故事。最後章節論述尾聲,故事也說出了歡喜大結局,圓滿收尾。
於是一番波折,我們達成了圓滿的共識!因為從量子層級出發,我們得以把話說得「細緻」,達成無微不至的說服力。
有了故事撐腰,論述就不用太深了,左邊引個文獻,右邊放個圖表,發明一些沒人聽過的炫砲標籤製造二元對立,例如「新富者」和「傳統者」、「蘋果」和「橘子」、「緊張者」、「放鬆者」,這本書就差不多能賣了。
反正重點是說故事,讀者只要「感覺」學到東西就夠了,實際上如何則無需講究,畢竟人在江湖,誰不是逢場作戲?
於是讀完這些書,你感受到一些療癒,學到一點似有若無的真理,然後回到原來一成不變的人生,直到下一次逛書店時,又遇到下一本勾起你心魔的書名,重複上述步驟。
但這本書總有點不一樣。
這本書我讀了三次,每次都覺得懂了,但似乎漏了什麼。
作者確實用上了所有雞湯書寫作公式:故事、統計、論述都有了,海明威也引用了,吳爾芙也用了,只差沒用上辛棄疾跟蘇軾。
而論述,確實也是淺淺的,輕鬆帶過,也提供大量的練習方法,讓你可以做好作者所說的時間管理。
但奇異的是,這些淺淺的論述,竟然都鋒利地直指時間管理的矛盾。
為何有些人匆匆忙忙卻仍一是無成?為何有些人細品慢活反而高效多產?為何放慢腳步,反而做更多事?
為何慢慢來比較快?
這本書寫作內容,也有許多來自作者調查了幾百位商業人士後的統計結果。簡單來說,這是作者研究「讓生活時間變多的因子」的成果報告,科普版。
而這份報告,可以歸納成一句話:
時間多寡的感受不是來自「時間量」,而是來自「時間感」。
時間量是絕對的分分秒秒,不可受我們意志改變;時間感是我們的主觀感受,我們有完全的主控權。
影響「時間感」的主因是注意力。注意力渙散會讓時間感受降低;發燒頭昏時即使過了一整天,也因為昏睡度過而沒什麼印象;滑個手機以為只是三十分鐘,實際已經過了三小時。
我總覺得,只專注在時間量的管理,或者「自我管理」,都說得不大精確。時間感可能是時間管理最關鍵的「缺少的一塊」(The missing piece)。
時間量的管理,目前大致上被認為是徒勞無功,因為時間量與人的控制權無關。時間就是會走,24小時就是24小時。
自我管理則好像就是要自己不要偷懶,勤勞工作,自然而然就會有時間。但這類書基本上的價值,就跟上面那句話一樣,不管書中叫你拉多少次表格、象限圖跟一週重要事項清單。
從時間感出發,作者Vanderkam要告訴你的是:一昧地勤勞,反而可能是時間的殺手;對自己有高大上的期望,反而讓你不斷空耗;想要學會多產的本事,你要先學會休息。
為何如此?關於「時間」有三大弔詭,影響人們如何經歷時間:「記憶與時間感」、「空閑與留白」與「期望」。
「記憶與時間感」是關於如何將時間存擋,「空閑與留白」讓你擁有高價值的時間可以使用,而「期望」則是如何理性地安排時間。
時間管理的關鍵,可能就在這三大弔詭裡,這三大力量潛伏在日常生活角落,暗自影響你如何度過「時間」。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是一本充滿輕鬆小故事,但其實解構了時間管理,也提供了明確指引方法論的工具書。
書中的小故事,也充滿了作者對時間的無奈和讚嘆,帶讀者在屬於她人生的小小時刻裡,看見生命如何將瞬間凝結永恆。
因為說白了,時間是你的生命!而生命要如何「管理」呢?生命怎樣能追求效率,設定KPI,每季檢視績效呢?生命怎樣能GTD、OKR、PDCA、OGSM…?
對於上述問題,商管達人們會說「可以!」,因為這就是現有的時間管理書籍在做的事情:將管理學那一套,套用在人活生生的生命上。
這是我讀時間管理書最不滿的地方。這類商管書總強調了量的管理,強調任務的優先順序、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卻忽略了「時間」都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掙扎。
別誤會,我不是要各位就此放下手邊工作去海邊衝浪,或去印度追尋自我。畫象限沒有錯,排優先順序沒有錯,你要套用哪個英文簡稱來管理自己都沒有錯。其實,本書作者也要求你設定「理想的務實一週」、以及將你的生活分成三個面向去制定實際目標(後面詳述)。
真正有問題的,是一昧套用了這些系統,把生命格式化成象限與格子;手上拿著管理學的鐵鎚,看什麼都是釘子。
任何曾經試圖加快生命成長的人,最終都會歸納出這個結論:生命的成長無法追求效率。
任何試圖用管理學大錘去「管理」時間的人,都注定徒勞無功,因為時間是人在恆大宇宙、時代巨輪面前的渺小無力;而時間也是在日常細微之處,看見生命光輝的載體。
時間管理是困難的,因為時間如此弔詭、矛盾、轉瞬即逝,如同我們的生命。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乾坤大,瞬間即永恆。」 — William Blake
我認為凡精通時間之道,對這句必有所領悟。
接下來的文章,我想分別討論「記憶」、「空閑」、「期望」三大時間弔詭,來以此引介這本書的內容。
這次書摘參雜了許多我自己的想法,別的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寫得很抖,歡迎留言,或者來substack寫信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