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的笑話總有一種生硬感?
Greg Dean 開設單口喜劇課四十餘年,曾經有個學生,每一次到課堂上時,總是記不起來他的台詞。
Dean 問他回家是否有練習,他說有。是否有背稿?他說有。
再問細節時,Dean 才發現,這位學生是一位送牛奶員,平常都用開牛奶車的時間背他的稿子。
於是 Dean 請他坐到凳子上,重現他開牛奶車的姿勢,再請他開始表演。這下神奇地,他的稿子全部記起來了,流暢得很。
事實是這樣的:你怎樣排練笑話,在台上就會怎樣表演笑話。
不良的排練,會帶來不良的表演。
對著牆壁 murmur 台詞,在台上就會對著空氣 murmur。
邊踱步邊看著自己的鞋子背稿,在台上就會來回踱步,看著自己的鞋子念出稿子。
因此,要解決表演問題,我們必須先解決排練問題。
▋ 最常見問題:「創意者」與「批評者」一同出現
創意者創造、天馬行空地發想內容與笑點;批評者則運用理性腦編輯、收斂內容。
排練的過程也是如此。
排練也是創作。在練習表演的過程中,肢體、動作、情緒、表情等細節,都正由創意者進行發想測試。
最糟的情況(但也最常發生),就是創意者(創)在發想排練的同時,批評者(批)竟然同時出現在排練場上:
創:「有個人走去教堂跟牧師懺悔…」
批:「搞什麼太糟了吧,那是神父!你有什麼毛病?給我重來一次。」
創:「好,有個人走進去酒吧…」
批:「是教堂!教堂!怎搞成酒吧!?你蠢啊你!再來一次」
創:「有個人走進教堂…」
批:「你瓦斯爐沒關。」
想像你正式演出時在台上發生這種事,不發瘋才怪。
▋ 將「排練」與「檢討」地點分開
要避免上述的狀況,在排練時就應該在物理空間上做出分離。
最好指定一個「排練區」與「檢討區」,相當於台前與台後,兩個區域隔開三公尺以上。
台前排練區屬於「創意者」,排練等同演出,盡情無受控地融入角色,即興詮釋你的笑話內容。
台後檢討區則屬於「批評者」。在每一次排練完畢後,退三大步進入台後,再來檢討剛剛的內容。
徹底分乾淨,讓兩邊都可以好好做它們的工作。
個人覺得非常有效,你可以試試看。
▋ 不要背稿,記憶畫面
先回想你還沒當喜劇演員時,曾經在對話中非常好笑的時候,那是什麼感覺?
你可能在講的同時,腦中回想著那個好笑故事的畫面;
你自由地表達、放大某些情緒;
你進入他人角色,甚至是變成一隻動物或物品;
你停下來讓對方大笑,根據他們的反應加速或減速;
你不批評自己說話的方式(可能因為喝醉了),
而最重要的,你很享受那個當下。
這中間,有任何背稿的成分嗎?
沒有。
大腦最自然的記憶方法,是畫面、影像聲音、氣味與感覺。
想想山頂洞人的壁畫:人類最開始試圖用線條描繪畫面、場景與動作,最後才有文字。
記憶文字最不自然,因此容易忘,且呈現的效果也差。
跟壁畫一樣,每一個笑話都有一個「場景」。
當你用「場景與感受」去講笑話時,觀眾也會跟著進入你的電影場景中。
當你用背稿的方式講述笑話時,觀眾則會進入你的 word 文件裡。
這可能是單口喜劇與演講最大的不同:喜劇的最終目標,是把觀眾帶入你心中的喜劇電影場景裡。
這點做得很好的,以 Bert Kreischer 當之無愧。
他的「The Machine」笑話講得如此之好,以至於現在真的拍成電影,帶你回到那個真實故事的真實場景中(現在在 Netflix 上,詳見留言)。
我也曾經問過戴開成,這位大腦裝超過百本落語段子的活寶,他在講段子的時候,確實也是以畫面進行記憶的,才能將人物演出活靈活現。
所以真的,別背稿了。
💡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讓深度書摘成為你的創作精神糧食,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為您送餐: 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