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準」才是 MBTI 心理測驗的最大問題

加恩
11 min readFeb 24, 2023

--

MBTI 測驗確實是讓人感覺「神準」,但這點恰恰就是問題所在。

關於心理測驗,我認為有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蠢

蠢,任何大眾心理測驗,本質上就是蠢。

There, I said it.

蠢斃了。

心理測驗說穿了就是一套函數,運作本質長這樣:

函數Input:「我認為我是怎樣的人」

(Function rule 運算)

函數Output:「根據你的看法,你是怎樣的人」

然後大家看完覺得,「哇好準」。

圖片來源:官網

不是,究竟我們在驚奇什麼?

就只是把你的輸入換句話說而已,我說我是個茄子,測驗出來說我是香蕉,這才奇怪吧?

但又偏偏這個「換句話說」寫得超精美,讓人看不出這種函數轉換的本質。看看這些組成:

英文簡稱( INFP, ENTJ-A…)
漂亮的繪畫(帥吧,就像INFJ的自己一樣)
酷炫的名字(哲學家、夢想家、邏輯家、調停者、鑑賞家…)
名人背書(「比爾蓋茲也是這個人格!愛因斯坦也是!」)
心理學家榮格背書(雖然他本人只用一封官腔信敷衍了兩位榮格粉母女)
問題、分數、量表(好科學,好權威)

它好像成為了神秘的黑盒子,把我填寫的答案自動生成「神準報告」。但是,不準才奇怪,因為報告資訊就是來自你自己的輸入。

因此,真正的問題是,這個「神準」是真的「自我洞察」?還是只是自己想聽的話,一種「神準幻象」?

你的盲點是因此被解決了?還是被加深了?

你大概聽得出我的立場,我認為心理測驗只是給你一個「很準的幻象」,把你想聽的話換句話說而已。但是,這份隱藏在心理學量表後面的「神準幻象」威力之強大,往往遮掩了上述問題。

甚至,還可以作為另類工具使用。

《把妹達人》作者 Neil Strauss,他的書籍紀錄了美國 2000 年代興起的「搭訕藝術」社群,是將 PUA 帶到主流的第一位紀錄者。他自己在社群中也成為了一位 PUA,後續經過性成癮治療,現已婚育有一子。

經典 PUA 書籍(2007年,大辣文化出版《把妹達人》)作者 Neil Strauss 提到,早期流連於好萊屋夜店的這些 PUA 開發者們發現星座、塔羅牌、心理測驗等主題可以為女性帶來驚奇感,在把妹的套路上超有效,甚至將其命名為「妹仔快克」(chick’s crack)。

CHICK CRACK — noun: any spiritual or psychological subject that appeals to most women but does not interest most men, such as astrology, tarot cards, and personality tests. Origin: Tyler Durden. (Neil Strauss, “The Game”,書後附錄的PUA術語解釋)

從 PUA 社群在大量女性「實測」之下,我們可以做這樣的結論:心理測驗真正的用途是娛樂,而非自我洞察。

這份娛樂性之強大:我只需被動地給答案,這套預先寫好的函數就自動地幫我說出「我」是誰,「我」的優點、「我」的個性…用一種日常生活沒有人會對我們說的方式(一份5000+字文件報告)。

心理測驗,是一種自動生成的「自我讚美詩集」。

這個「自我讚美詩集」隱藏在心理權威表象、量表、分數和英文簡寫之下,以「神準」的表象存在,強烈刺激著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感。( “It’s so incredible to finally be understood.”)

「終於被人理解的感覺真奇妙!」(官網文案

從腦神經迴路來看,這樣的刺激與 A片、電動、禁藥、垃圾食物等等多巴胺來源無異, PUA 開發者知道這點,因此大量用於他們釣妹仔的伎倆上。

「直女愛死了心理測驗,就跟直男愛死了A片一樣。」

唯一差別在於,直男看A片會有羞恥感,直女玩心理測驗時可是大喇喇地披著心理學家榮格和自我成長之名。

對不起,這現象蠢斃了。

就像直男不應該把A片當成正確性愛知識一樣,我們也不應該把行銷文案當作心理學看待。

第二個問題:死

心理測驗另一個問題,是讓人更傾向於「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而非「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成長心態典範

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 Carol S. Dweck 在《心態致勝》提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固定心態」與「成長心態」(fixed vs. growth mindset)。

固定心態僵持於現況,認為所有才能都是先天,後天努力無法改變什麼,視挫折為後退的訊號。他們會說:「我就是數學不好,沒辦法」。

成長心態則迎接挑戰,認為所有才能都是後天,視挫折為前進的訊號,同時他們接受自我的缺點。他們會說:「我現在數學不好,所以要練習」。

固定心態讓人內在死去。成長心態則讓人持續成長,是終生學習的必備基本要素。

那麼也許問題是:一套告訴你「你就是誰,你就是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的華麗報告,究竟讓我們更擁抱成長心態,還是固定心態?

而且,更危險的點是:「正式」的MBTI是必須付費的(15–40美金)。

《金錢心理學》一書中提過「敝帚自珍效應」,當你已經為了一件物品付出了少量的努力或價值,人們往往會主觀地高估這件物品的價格。

這份效應之強烈,實驗中光只是請大學生拿著一個馬克杯不到一分鐘,他們後續為馬克杯的估價就會顯著地上升。

這可以解釋很多現象,例如房子賣家往往高估自己的房屋價格(因為有感情),自己家的狗狗最可愛(因為是把屎把尿照顧的),

或者,那個自己剛付了幾十美金的心理測驗…

「我都付錢了,當然準」。

自然而然,我們對自己說的下一句話就是:

「對於那些不擅長的事,我還是就別學習了吧!畢竟報告都說我不擅長這件事了。這報告看起來挺科學的,科學證實我不適合學習。」

大多數人都抱持固定心態,因為大腦先天設定就是節能模式,能不思考不消耗能量最好。

我們不應該低估這份「自我讚美詩集」+「敝帚自珍效應」可能帶來的風險。

固定心態/成長心態是大腦神經迴路的結果,要從一個心態跳到另一個,並不是簡單的「你就看開一點就好啦」,而是要反覆的練習來塑造神經迴路。

每讀一次心理測驗報告,都使大腦練習一次固定心態,讓思維更加僵化。

反之,一個充分練習成長心態的大腦,可能根本無法被心理測驗定義。

在《不可能的技藝》一書中,作者 Steven Kotler 指出創意工作需要大腦中的三種神經網絡同時活化(預設網絡、專注網絡與重要性標記網絡),因此創意工作者的大腦往往是同時發散又收斂,「兩者皆是」的狀態。

因此創意工作者很可能同時是內向,也同時是外向的,並且視情況所需來展現出內向,或外向的性格。

大腦遠超乎我們所想像的有彈性。一個創意工作者越是操練他的創意腦,他就越難被定義在心理測驗的框架中。

練習拓展大腦彈性的方法有很多種,心理測驗絕對不是其中一個。

第三個問題:了

「了」,表完成式,意指某動作已然完成無法再更改,如同MBTI的報告分析。

由於心理測驗的Input就是來自你自己,當下的情緒、想法、感受等等都會影響測驗結果。你剛看完《捍衛戰士》再去做這個測驗,跟你看完《小丑》再去做測驗,結果完全不同。

不是人人都可當捍衛戰士…

人的情緒是進行式,而測驗報告直接仰賴當下的答案,使得心理測驗必然是一種「當下狀態的放大詮釋」。這點即便是目前心理學界主流的「五大人格測驗」也逃不過,是人格測驗的必定侷限。

MBTI 的結果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不具備長期的參考價值。

UC Davis 校區人格心理學教授 Simine Vazire 表示:「在我們能夠測驗這份測驗的可靠性之前,任何心理測驗都應該被視為星座那一類的偽科學看待。」

以 MBTI 飽受心理學界批評的紀錄來看,HR如果要用MBTI測驗來當作招募人選的依據,那不如採用星座跟血型,畢竟在科學上這些效力是類似的。

也許你已經發現了,我對MBTI心理測驗的三個問題總結就是「蠢、死、了」。

蠢死了。

唯一有用的時候

一般認為 MBTI 心理測驗主要用途,是方便 HR 部門辦事。

作為一種快速分析人格特質的工具,MBTI 測驗成為了一種制式化、可測量、可配對的自傳,讓 HR 不用一份一份從「我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這種鬼話開始讀。

但事實上,連 MBTI 公司自己都不認同將測驗用於招募。

在 MBTI 瘋傳於韓國時,MBTI 管理總監 Cameron Nott 表示他們非常樂見韓國人如此喜愛 MBTI 測驗,但也加上一句警語:

「這份測驗並不適用於作為擇偶或選擇員工的標準」(“It wouldn’t be appropriate to use it to try and identify a compatible partner.”)。

總公司自己都出來切割了,顯示這份「專業」心理測驗仍然是以娛樂為主,不建議用在招募或擇偶。

但即便這樣切割, MBTI 測驗還是在韓國爆紅,屬於現象級的潮流。

2021 年底推出的真人戀愛實境秀,以 MBTI 人格為基礎,將16個人丟到一間房子裡,猜猜看會發生什麼事?會有16個人要背稿跟橋鏡位,就這樣。

曾經開發出情侶互動軟體 “Between” 的韓國科技公司 Thingsflow 在在 2021 年六月上線互動小說平台 Storyplay 並推出 MBTI 為基礎的劇本《MBTI 相親》,上線第一週就達到 120 萬下載。

韓國旅行社 Paradise 也用 MBTI 類型來推薦旅遊行程,啤酒公司推出 MBTI 啤酒

還有 MBTI 真人戀愛實境秀

MBTI 測驗最大的用處,是行銷。

與其說 MBTI 是心理學的產物,不如說是行銷文案的極致:把你的話換句話說,製造出一份「神準幻象」,再轉過來賣給你。

文案寫作上來說,MBTI 測驗屌翻了。

為何 MBTI 會成為潮流?

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 MBTI 心理測驗的娛樂性,舒緩了疫情期間席捲全韓國的焦慮,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與真實危險的社會裡,人們能用這份測驗獲得某種群體歸屬感,即便只是一些英文簡稱。

檀國大學心理系教授 Lim Myoung-ho 表示

「人們可能因為疫情更加焦慮,因此心理上需要一個可以依託的媒介。而很明顯的,當人們可以被歸類在一個群體裡彼此聯合時,心中的焦慮感會減少。」

但即便沒有疫情,在 MBTI 之前,上一個在韓國普遍流行的心理測驗是血型。(已經懶得批評血型了)

這些心理測驗、性格分析的背後,都有一個類似的用途:療癒。

說出我的心裡話,被一份專業文件認可,被歸屬於某一個群體,認識同樣是「我族」的他者,藉此獲得了平常得不到的認同,溫暖,解決一點焦慮。

也許解決焦慮才是根本的生存需求:低薪、長工時、學長學弟制、高房價、高失業率、高競爭…你懂的,東亞基本盤。

這大概解釋了為何心理測驗在台港日韓中根深蒂固,在歐美國家相對是一個小型的利基點、內容農場主題。

畢竟他們的環境,可能不那麼需要這種「療癒」。

MBTI 測驗應該加上警語

心理測驗拿來作為娛樂用途,一點問題也沒有。畢竟人類為了娛樂,啥鬼東西沒發明過。

我反對的不是「用心理測驗認識自我」,畢竟還有經過學術檢驗的例如 OCEAN 大五人格HEXACO 人格測驗等可做。

我反對的是用偽科學來將人分類。

把自己分類,扼殺了自我的可能性;把他人分類,蒙蔽我們彼此的複雜性。為了一些娛樂,把他人和自我的發展可能都蒙蔽了,這究竟有何益處呢?

智利研究顯示,收入最低的家庭,其子弟在學校顯示出的固定心態比例最高,而收入越高則顯示出成長心態比例越大。收入所得,和「固定/成長心態比例」是相關的。

也許我能大膽推測:一個人大腦越是偏向固定心態,未來收入發展性就越低。(尚未找到資料佐證)

我認為 MBTI 報告也應該像香煙一樣,在官網加上「警告:人格測驗可能加強大腦固定心態,可能會使未來十年收入發展降低」的警語。

娛樂有很多種,為了娛樂蒙蔽自我潛力和限制收入發展,不如去打打電動訓練手眼協調。

要理解自己是誰的方法也有很多,也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問別人「我是不是雞掰人」,然後虛心接受別人的回饋。如果你身邊沒有可以好好分析自己的朋友,試著多交一點這種理性又有觀察力的朋友。

超難,對。

但是一分錢一分貨,花10分鐘回答問題所得到的自我洞察報告,大概沒什麼價值可言。

好啦,不過有時候我們不要太嚴肅,偶爾輕鬆一下,玩玩這種測驗也沒什麼大不了,對吧。

我自己之前也測了一下 MBTI,不過我測出來的類型好像跟大家的不太一樣。

報告顯示我的人格類型是: “GFYS”。

“Go F*** YourSelf.”

--

--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