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h Godin《練習》:請不要相信你自己,但要相信你的「系統」。

加恩
Jul 28, 2021

--

創作者這一生,在他決定成為創作者而開始創作的當下,就開始了與必然面臨的「心魔」的永恆奮鬥。沒有任何一個創作者可以例外,沒有任何一個小說家、畫家、創業者、音樂人可以躺著就寫出哈利波特,或者公園走走就想到一個點子然後不小心創辦了Apple電腦。

喜劇演員自然不例外。

嗨,我是+N。如果你規定自己每讀完一本書,48小時內就要教會身邊的人,你讀這本書的態度會有什麼樣的不同?嗯,這篇文章就是這樣來的。

賽斯高丁是一個腦袋非常奇特的人,他的職業是「思想家」,而如果這樣聽起來還不夠假掰,他的使命是「我觀察事情,然後讓人想清楚」。他創立了Akimbo學院,著有《紫牛》、《這才是行銷》等暢銷美國的經典。

但說真的,任何一本會被翻譯的書,基本上作者都是暢銷書作家,這樣介紹他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賽斯大概從2000年開始每天寫部落格——是每天喔,每天都寫一篇文章。這個更新頻率高到他的讀者受不了了,還向他抱怨是否可以寫少一點。

《練習》這本書要解決的是所有創作者,或者想要成為創作者但還沒(i.e. 任何你爸媽會阻止你成為的)的人會面臨的共同問題——心魔。

心魔這個名詞真的蠻精確的。你的心似乎本身就具有魔法,它是你創意發揮的泉源謬思女神,也是阻礙你發揮才華的魔鬼。

「我明明就很愛喜劇,但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讓自己每天坐下來,就算只是寫半小時的笑話也好?」

「我明明已經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每天我還是覺得像是個騙子,拿著知名作家的名號招搖撞騙?」

如果你有這個問題,你並不孤單(恩...可能諾貝爾獎的部分除外)。壞消息是,要解決心魔不是去一次卡內基課程,或者給人催眠一次就能搞定的事情;好消息是,其實每個人面對心魔的症狀都大同小異,而成功搞定心魔的人,他們的故事線發展也幾乎顯現類似的模式。

所以,心魔不但不是魔幻的宇宙聯合起來對付你的力量,它是一個幾乎有公式可以破解的問題。這個公式其實簡單到你看了會想哭的程度:

不管發生什麼事,堅持繼續練習就對了。

對,就這樣。或者換成原文來說:

"The Practice is relentless." "Trust the process"

我最近有個感悟,似乎有些影響巨大的書,用了整本書的篇幅,只為了解釋一個簡潔的概念。例如《無限賽局》這本書,書名幾乎就表達了一半整本書想要傳達的概念(不過這是另一篇文章的事情了)。這本書也不例外,用盡各種不同角度來闡述一個簡單的概念。

所以,賽斯對心魔的看法是什麼?

不要尋找心流,只要每天固定投入你的工作/寫作/創作,讓心流自己來找你。

心流是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Mihaly所提出的概念,說明當人面臨的挑戰難度剛剛好不高也不低時,會進入身邊一切噪訊消失,當下只有你,與你眼前的工作的完美狀態。

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本領,可以進入零的領域產生無限的專注。可是人也因為先天設計而有個「執著」的特性。當你進入過一次心流,接下來你每次工作,可能都會想著怎樣才能進入心流。所以各種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現,每天換一個咖啡館、白噪音播放清單或甚至在頭皮貼電極等等,就是為了追求這個心流的狀態。

有練習打坐過的人應該有類似經驗:某次你的打坐經驗無比專注,在那短短的5分鐘裡這世界只有你的一吸一吐,一切都消逝了只剩下你的「大我」或者「脈輪」、「第三隻眼」、「前世」、「胎盤」...之類,看你流派是什麼。

但接下來就挫賽了。你每一次打坐都只想著那次經驗如此完美,接下來只想著要回到那個狀態,越到達不了狀態就越挫折,於是乎就像你小時候學過一點吉他的結局一樣,你放棄了,告訴自己就天生不是打坐的料,拿出抽屜裡的那盒香菸再點一根,打開pornhub跟xvideo告訴自己尻一槍也是平靜身心,都一樣啦!

...可能太詳細了。請原諒我的男性視角,但這樣的模式相信你並不陌生。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

好的決定跟好的結果本質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堅持好的決定不代表就會有好的結果。

當你合理推斷從台北到紐約最快速安全的方法是搭飛機,而非游泳時,你做的是完全合乎邏輯理性的選擇,是好的決定。
但若你搭的那班飛機墜毀,那是很糟糕的結果。
好的決定不一定導致好的結果。

創作也是一樣的狀況。堅持每天練習創作這個過程,不總是導致好的結果(事實上,大多數時間都不會),

只專注在結果上,是扼殺創作的最短捷徑。

因為堅持練習創作/寫歌/寫笑話表演這件事,跟結果是否成功一點關聯也沒有。以為只要堅持就會成功,是一個陷阱。

那既然這樣,堅持練習,難道並不保證會成功?

邏輯上來說會的,但前提是你必須放下對成功的執著,堅持系統。

「系統」這個字,賽斯用的是 "Process",一般來說應該翻譯成「過程」,但作者賦予這個字更深層的含義,例如每天堅持坐在桌前寫三頁的劇本,不論產出的情節好壞,這就是process,我翻成「系統」。

呆伯特的畫家Scott Adams也曾表達類似的觀點:「輸家有目標,贏家有系統」。你看到相似之處了嗎?在史考特的觀點中,輸家永遠在想著「結果」,贏家想的是「如何維持我的系統,堅持每天推進一點點」。

這邊,賽斯試著區分「自信」與「信任系統」的差別。

自信是你自以為結果受你控制,如每個球隊上場比賽前都會做的信心喊話,我們必勝。
信任系統是以近乎虔敬的心態磨練你的技藝/創作,接受產出的結果無論好壞,你只想著怎樣修正,怎樣更好。

到底?到底是如何做到,可以只專注在創作過程,而不在乎結果?
如果這件事這麼的簡單,那網路上的酸民早就毫無攻擊力,網紅們就可以不用每天森77,可以把精力放在創作更好的內容上。
很難,不代表做不到。關鍵是這樣: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因為姜太公知道「釣魚兩字,魚只是副產品,重點是釣」

賽斯分享了他與朋友一起去上「飛蠅釣」(Fly fishing,甩動釣竿誘騙魚以為是飛蟲使之上鉤),他因為不願傷害魚類而要求一個無鉤的釣竿。因為注定釣不到魚,反而讓他更專注在甩竿動作、身體的協調,他是那天課程中甩得最遠的人。

"The catch is the sid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itself"

職業級的玩家知道創作再怎樣,最後還是要對市場交代,要「釣到魚」。但同時他們也清楚,「魚只是副產品,重點是釣的練習過程」

確保你在「堅持練習」這塊有做對,市場自然會為你打開大門。

你可能問:可是堅持久了沒有熱情,我怎麼知道我做的事情是我真心愛的事物? 對此賽斯回應:

你不是因為找到熱情所以努力工作,你是因為努力工作所以找到熱情。意即:「擇你所愛」是菜鳥在幹的事,「愛你所選」才是職業級的玩家。

我想引用一個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關係科學」研究,關係科學是最近新興的社會科學領域,專注在「人與人之間關係」。這份研究分析了11,196對情侶(已婚、未婚),目的是要找出「浪漫關係中,哪些是決定幸福感的關鍵因素」。研究者用問卷調查方式,統計大約六十多個因素,發現對幸福影響最大的關鍵因素:

第一是「兩人共同建構的關係模式(一起建立的回憶、信任、性滿意度、感激...等)」重要性達45%

第二是「自己的個人特質(對生活滿意度、焦慮感、自尊心...)」重要性達19%

第三才是「對方的個人特質(有錢與否、長相、身高...)」重要性達3%

意即,科學已經證明,愛情的好壞跟對方是否高富帥根本無關,兩人是否共同建構良好的關係模式才是關鍵。這不限於浪漫關係,在職場團隊中也是如此,不是找來一群優秀的人,就會造就優秀的團隊。

在賽斯的書中,這機制似乎也被彰顯在創作者與其技藝之間的「關係」。賽斯認為一天到晚放棄、換工作、換領域,不斷「擇你所愛」是低級別的玩家在搞的事。

「愛你所選」才是全職業,因為這些人知道怎樣「建立關係模式」,即使這項關係是人與技藝之間。藉由堅持不懈地創造儀式感(不是只有疫情在家工作才需要)每日在書桌、練舞場、練團室報到,創造自己與謬思女神獨處的空間,職業級的玩家和他的技藝培養出深厚的情誼。人和技藝之間達到和諧。

賽斯沒有提到這個研究,這研究也沒有提及人和技藝之間是否也適用於「關係科學」的領域。基於該學科的定義,有很高機會只是我在亂引用別人的研究,做一些偽科學的延伸啦。

這篇文寫完了賽斯對「堅持系統」的粗略概念。

下一講,我們來聊聊如何「開始」。

--

--

加恩
加恩

Written by 加恩

💡 我是一位喜劇演員。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 chiukaun.substack.com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