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die Murphy 艾迪墨菲,喜劇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台灣觀眾們非常熟悉在電影螢幕上的他,不過,可能較少人知道,在美國單口喜劇中,Eddie 是一位革命性的傳奇。
1983 年他推出經典單口喜劇專場 “Delirious” ,讓他成為了美國喜劇界號稱第一位超級巨星。
「從來沒有人可以把小鬍子留得如此帥氣。」
在艾迪之前,是 Richard Pryor 1979 年 “Live in Concert”,如果說 Richard Pryor 讓美國人知道黑人也可以講喜劇, 艾迪墨非則是讓美國人明白,黑人也可以是超級巨星。
這場專場改變了美國喜劇。在那個時代,大多數表演者都要嘛西裝領帶,要嘛就是為了與觀眾拉近距離而穿得跟宅男一樣。艾迪墨菲則身穿一套大紅色亮面連身皮衣,把拉鍊拉開到肚臍,露出一整片胸膛(身材不錯),意圖非常明顯:林北是個 Rock Star。
這場專場也改變了美國黑人文化,從此之後,黑人在這個 1980 年代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又活得更理直氣壯了一些,他們可是多了一位喜劇搖滾巨星。也因此,艾迪墨菲被稱為黑人喜劇之父 Richard Pryor 的後繼。
而在表演風格上,Eddie 是完全走表演技巧路線的。若把他的文本對比於 Richard Pryor 這類大師,Eddie 沒有太多突出的地方。但是單純一個對 James Brown (美國放克、靈魂樂傳奇)的模仿,就生猛到不行。
整整兩分鐘,唯一的笑話前提只有「從來沒有人聽得懂 James Brown 到底在說什麼」,完全靠表演延伸,但就已經讓觀眾笑到不行。這個表演功力強到,你不用聽得懂英文,你也會跟著笑出來。
表演的血液天生就流在 Eddie 的身體裡。在《諧星乘車喝咖啡》中, 他說第一次逗人笑,是在一台客運上,每當有一位乘客下車,他就會模仿那位乘客,單純只是好玩。但那時候他才意識到,整台巴士的人都在笑,而到他下車時,整台巴士都鼓掌了。
那時候,他才 8 歲。
1987 年,艾迪墨菲再推出人生最後一場單口喜劇專場 “Raw”,在這之後,他就轉戰週六夜現場(SNL)、電影,再也沒有上台表演 standup。
在演藝圈打滾了將近 50 年,演過無數電影,早已獲頒馬克吐溫獎,成為喜劇傳奇的他,現在美國喜劇迷都在問一件事:「他究竟會不會回來講 Standup?」。
確實,艾迪墨菲已經來到一個傳奇性的高度,他完全不需要為錢、名聲等事情上台講笑話。但他從未放棄搞笑的熱情,在 Jerry Seinfeld 《諧星乘車喝咖啡》訪談裡,艾迪也提到他想要回來台上;在 Kevin Hart 這場訪談敘述裡面,Kevin 說他曾經與艾迪墨菲、克里斯塔克、Dave Chappelle 等一堆黑人喜劇巨星一起吃晚餐,他們整晚笑不停,都在聽艾迪墨菲講故事。
然而當 Kevin Hart 直接問 Eddie 問這件事:「搞屁啊艾迪,怎麼還不上台?」
艾迪說:「老兄,我不知道…」
Eddie 在《諧星乘車喝咖啡》訪問中也表示,停止做喜劇、讓喜劇肌肉就這樣萎縮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Eddie 想要回來講,但是當他想到身上沒有任何段子,沒有任何材料,必須從零開始時,總是就害怕了。
而他並非沒有嘗試過。最大的問題是,身為喜劇搖滾巨星的 Eddie,只要一回去 open mic 試任何材料,隔天馬上就會成為新聞。他的重量級身份,成為了他自己回歸喜劇之路的障礙。
此外,艾迪墨菲重新回到舞台上是要面對巨大的批評壓力的。所有人都會拿 1983 “Delirious” 年這場革命性的表演來和現在的 Eddie Murphy 比較,七嘴八舌地說以前的艾迪比較好笑,以前的艾迪比較「敢」。
畢竟,當自己過去的成就造成了喜劇革命、美國黑人文化革命,要超越這個成就真的有難。
創作是一場無限賽局
身為創作者,真正的關卡不是外在的訂閱、追蹤、廣告收入、盈利多少,也不是其他創作者的競爭、大環境的不友善、親人的眼光、賣票壓力…
那些都是外顯的。大腦仍然活在原始叢林裡,需要一個標靶來當對手,因此自然而然,我們會找最顯而易見的靶子來打。
也許你可以說這有點啊Q,但我認為創作者的成功不是由外顯的指標定義的。
爆紅、完售、搶票、起飛、百萬訂閱…這些詞彙裡充滿情緒性,都和賭場裡的燈光聲響一樣,給創作者一劑又一劑的多巴胺 shot,讓你我追逐著成就與光環,成為迴圈裡的老鼠。
(延伸閱讀:關於創作者如何燒乾熱情,或者被熱情燒乾。)
我認為定義創作者的成功標準,是「持續」。
Louis CK 從性醜聞走出來後,今年一月他完售紐約麥迪森廣場,並且錄下這場表演推出 “Louis C.K.: Back to the Dolby” 是今年最新的專場,已是人生第十四場專場。(超棒,仍然大師級水準)
創作是一場無限賽局,唯一的對手只有自己。每一天都要前進一點,每一天都要超越昨天的自己一點,追求那個每天 1% 的進步。
這同時鼓舞人心,也讓人警惕。
你只要還在,你就是成功的創作者;但你一旦停止創作,或者停止超越自己,開始模仿過去的自己之後,你就離出局不遠了。
「模仿別人是很好的起手方法,模仿自己則是死路一條」
- Kevin Kelly
三年間的 burn out
若將創作者的成功定義為「持續」,我經歷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失敗」。
2019年尾,我在創作上徹底 burn out,把自己的熱情給完全燒乾,而我自己也被熱情給徹底燒乾。
這三年間我不斷地想要回到喜劇舞台上。但是每次上台,感覺都不對。
腳步不對,麥克風距離不對,語調不對,語速不對,觀眾的表情不對,梗落地的感覺不對,觀眾的笑聲不對…內心的聲音不對。
然後回家,看著其他演員螢幕上發光發熱,看見他們的努力終於有所回報,心裡為過去一起演出的朋友們感到開心,但也因自己身處於創作領域的黑暗與迷茫感到落寞。
「究竟怎麼了?我明明曾經這麼愛喜劇的。」我不斷這樣問自己。
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走在一片黑暗裡頭,只有遠方一個微小的光點。不斷掙扎地向光點走去,卻似乎越來越遠。
那光點,究竟是隧道盡頭?還是隻螢火蟲?
《讓子彈飛》導演,姜文曾說過:
創作是為了給自己一個交代,好讓自己繼續前進。
但他沒說的一點:不斷前進的創作者,可是都走在死蔭幽谷裡,面對的是茫茫無盡的黑暗,追著那時而明亮,時而隱去的光點呢。
從 Eddie Murphy 對於回到舞台的恐懼,我可以看見:不論你在創作的哪一個階段,是初心者亦或大師,保持繼續前進,都是創作者唯一的功課。
作為大師,繼續前進超越自己,遠比初心者要難。
也許,在創作這條死蔭幽谷路上,你也正在卡關。
現在沒有名氣嗎?沒有錢讓你很挫折嗎?看著別人接業配,但覺得他沒有你優秀嗎?過年總是不知道怎樣回去面對親戚的質問「現在工作如何」嗎?社群媒體總是沒有成長嗎?一直因為說錯話被炎上嗎?
想想 Eddie Murphy,現在的挑戰和未來的相比,還是簡單的呢。
既然現在的挑戰還只是簡單的,那就好好面對吧。
溫柔與耐心
因為愛單口,我盡我所能地學習關於喜劇的一切,看了太多距離無窮遠的強者。
然後上台,繼續講那三年前寫的老二笑話。
「真是無用。」內心出現聲音。
「看看別人在幹什麼,你在幹什麼。」
我時常糾結在自己的無能、人生處境、眼高手低、笑話素質、頻道成效等等…
三年來我卡在這樣的迴圈中,被心魔狹持,無法放下重擔喘息。
讓我慢慢爬出來的,是在讀完 Laura Vanderkam 《要忙,就忙得有意義》(Off The Clock)這本書後,才學會用一些溫柔與耐心,放過自己。
這三年,我學到的一件事是:時間可以殺了你,也可以做你的朋友。我們都會發懶,因此需要自律。
但在鞭策自己的同時,也要小心不讓自律成為焦慮。
保持前進,我們需要對自己的不是更多鞭策,而是一些溫柔與耐心。
享受過程,對我就爛,但明天會不爛一點點,後天再不爛一點點,相信結果會自然展現,讓時間去發揮它的功效。
說起來簡單,這種話三年前我就會說了。
但在內心中實際上相信,使「概念」成為「信念」,這是過去三年的功課。
現在終於交卷了。